第63章(第2/3页)

“还有,出门前调整一下表情,别显得太高兴。慢走不送。”

--------------

“还说我飘呢。我看你才飘。”

林玉婵回到出租屋,暗自嘟囔。

好心给他介绍生意,连声谢也没有,这倒罢了;张口就报价一千五百两,这是嫌容闳还不够恨他们么?

当然啦,以她对苏敏官的了解,他确实值这身价。他手底下的人也都不是一般人。这一趟生意下来,船队调动、人工费用、食宿衣物、武装配置、还有可能的伤残抚恤金……

如果此行成功,跟容闳能赚到的巨款相比,这点钱确实微不足道。

问题是,事情八字还没一撇……

林玉婵决定先“留中不发”,不跟容闳说这事。

牵线搭桥是好心,可不能白给他俩当中介,她又没钱拿。

她转而把精力扑在那四千斤毛茶上。

---------

外销茶的加工,大抵分为两个阶段:茶农采摘鲜叶,再进行凋萎、揉捻、杀青、发酵、烘晒,初步制成毛茶,这些工序都在原产地完成。容闳低价收来的茶叶就属于这种。

毛茶来到外贸港口,再开始进行烘焙筛选等精制加工,分出等级,包装装箱,进入茶行茶栈。再通过洋行买办,被外商收购,销往世界。

这是林玉婵将要完成的工序。

广州茶业历史悠久,有点家底的茶行,比如德丰行,都有自己的加工作坊和独特的制茶风格。

而上海开埠日短,来投资的都是各地富裕移民,缺乏“一条龙”产业链,反而有许多分工专业、业务单一的小经销商。

林玉婵发现,此地有不少“土庄茶号”,专门负责将内地运来的毛茶,就近加工包装,再卖给茶栈。

用后世的术语说,这叫做生产专业化,理论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但在目前这个信息不完备、制度不完善的混乱邪恶社会里,反倒增加了许多摩擦成本。

“土庄茶号”的资质良莠不齐,林玉婵买了一双好鞋,换上男装,一家家亲自查看。

换男装是为了行走方便。上海虽然不如广东那么讲风水,但对于女人做生意的容忍程度仅限于妇人摆摊卖生煎;稍微有点规模的体面商号,里头都是清一色的老头子和小伙子。

(中年人?不存在的。在这个社会过了三十岁就算老了,很多人四十岁就子孙满堂了)

有些商铺,譬如卖布的卖烟的,对于女客还是客气招呼;而有些交易丝茶瓷器的大宗商品市场,就差门口挂个牌子“女子与狗不得入内”。

林玉婵穿男装也不是为了易容装男人,就是为了告诉某些狗眼看人低的伙计,这规矩在自己身上是空气。

应该比寡妇更有些威慑力。

她现在有几百银元的身家呢。比大多数小生意主都有钱。

果然,“徐汇英美茶号”门口的伙计见她如此张扬自信,伸着脖子傻了,完全没想到伸手拦一下。

那掌柜的是个重度秃头,一条辫子拇指长,一点也不臭,林玉婵笑着迎上。

“侬好……”

秃头掌柜脸色一变,朝门口伙计瞪了一眼,随后扯出一个皮笑肉不笑。

“姑娘,这里不是玩耍的地方。胭脂铺在对面……”

林玉婵递过去一角银币,“您贵姓?借一步说话。”

她管这叫“性别税”。林玉婵将此归于必需支出,口袋里备了一大把。

果然,秃头掌柜一愣,顺手接过,那笑容调整了好几次,才说:“好说好说,免贵姓毛,恕小人眼拙,姑娘是谁人府上?来敝号有何贵干?”

把她当成大户人家溜出来见世面的小姐了。掌柜的暗自摇头,连叹世风日下,小姐出门居然连个丫环也不带。

不过也要好好招待。万一她爹是个潜在大客户呢?

林玉婵不啰嗦,开门见山,提出了和当年苏敏官一样的要求。

“我要看你们炒茶。”

毛掌柜摸摸自己秃头,又是暗自皱眉。

虽说他们这小门小户的加工商,炒茶并没有什么“秘方”,但也不是随便让人想进就进的呀。

“热气腾腾、烟熏火燎的,没什么好看。”毛掌柜笑道,“姑娘对茶有兴趣,小人给您介绍一下敝号的……”

“哎呀黑茶,少见。”林玉婵顺手从货架上抄了一罐B级精制茶,打开罐子闻闻,“毛茶质量一般,湖南山区低价收的?但是让你们妙手回春,这炒茶师傅得发奖金。不过洋人一般都不爱喝黑茶啊,这是要内销的?京里旗人最近好像流行喝黑茶……”

几个忙碌的伙计不由得停了手头的事,侧目看过来。

“我再看看这罐……这是去年的武夷山红茶吧?火候有点太急了,是洋人客户要得急吗?——也不对,这茶放了至少三个月……明白了,这是俄国人要的茶吧?他们肯定拖欠货款了……哎,俄国在上海没有领馆,您节哀吧,这钱要不回来了。不过江海关有个俄国商务助理,维克多·列文,鼻子那么大,人还挺好说话的,您可以试着去投诉一下。”

毛掌柜扑通坐在一个茶叶箱上,脑后的狗尾巴草连连晃动。

“恕小人眼拙,姑娘是……是……是元亨茶栈的?不对那家大小姐早出嫁了……是惠成洋行?大安?国康?……”

毛掌柜一连报了十几个有头有脸的茶商名号。他断定,这姑娘大概是哪家商号老板的掌上明珠,没有兄弟,也舍不得把她嫁出去,只能从小被培养成接班人——可是他心里拼命回忆,这些商号的老板哪个不是妻妾成群子孙济济,可没听说过这么一个博闻强识的大小姐啊。

比那些钦定接班的二代少爷们强多了!

林玉婵故意不答,笑道:“我要看你们炒茶。”

-----------

炒茶间果然热气熏人。毛掌柜亲自当导游。

“姑娘请看,我们用的木炭都是少烟的,绝对不会熏坏了您的好茶……这些人在筛茶末,您看,三遍,足足三遍……这些是用脚踩的,您别皱眉,传统工艺,传统工艺……都没脚气,您放心……”

林玉婵要了个凳子,细细观摩。

观摩的同时也在偷师学艺。这家“徐汇茶号”里有一半是广东移民,其余的是江浙人士,炒茶工艺和广州茶栈已有不少区别。有强处,也有短板。

她摸摸锅,摸摸筛,自己慢慢琢磨。

炒茶师傅们技术不错,可惜工作纪律不行。看到她一个生面孔,还是女子,都忍不住回头瞧,几次险些错过了火候。

毛掌柜连连解释:“他们都是小人从内地招来的好师傅,就是怕见生人,姑娘别介怀。”

林玉婵点点头。她花了三天时间,走访了不下二十家茶号,这家水平算是中上,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