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发出声音(第2/2页)

当然,在家庭生产时期,父母在安排儿童进行工作的时候,都会适当地根据孩子的年龄调整工作的强度和时间,使得这个过程显得并没有那么残酷。

然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由于机器大规模得到了应用,而机器的使用对劳动者的技术并没有过高的要求,这使得大量的女工和童工以更加低廉的价格,取代了相对昂贵的男工,因此主要面向儿童的所谓的学徒制度,成为了当时实质的雇佣制度。

其次,在进行纺织工作时,主要的工作是接线头,这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只需要拥有足够灵活的手指就能完成,因此儿童做这种工作反倒比大人更加合适,这使得大量来自教区学徒和贫苦家的孩子进入了工厂,成为了主要的生产力。

随着长期的发展,童工的数量逐渐占据到了工厂用工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而当时的童工每天却需要工作长达十四到十六个小时之久,甚至许多孩童累得连衣服都没法脱下来,然而所获得的工资却很难养活他们。

在这种严酷的工作环境以及压榨性的管理制度下,大批大批的童工死在了工厂当中,还有大批量的职业病,导致童工的平均寿命达到一个十分底下的水平,不得不使得英国政府出台了最早的劳动法——《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来保护童工的生存状态。

实际上即便是没有薛海云这一封奏折,宁渝也是准备在这个时候推出劳动法令,来保护工人们的应尽权益,只是这件事如果由薛海云来做,其实是更加合适的,他的身份也更加适合来做这件事。

原因也很简单,随着工业化的逐渐兴起,工业资本的力量也会开始发挥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一切问题,本质上都是制度不匹配的原因,因此宁渝更希望能够从制度方面来着手,引导百姓们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毕竟天底下任何权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经过了充分的斗争,才能真正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而这绝不是宁渝的恩赐可以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