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明联大典(二)(第2/2页)

跟他同时期一道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的,还有理查德·特里维希克。

不过值得说明的一点,便是无论是最早的瓦特改良蒸汽机,还是乔治、理查德,他们都是从最基层的技工开始,一点点积累经验和摸索,然后靠着自己的经验和近乎一己之力发明的这些创造。

尤其是乔治和理查德,他们制造发明蒸汽机车的道路上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帮助,甚至还被瓦特不停的打压和起诉。

因为两人改良的蒸汽机严重损害了瓦特的利益。

大明需要积累经验吗?当然需要。

不过唯一的区别就是,大明有的是钱和人。

瓦特他们一年才能接触到几台蒸汽机,在科学院,随便一个技工拿出来,一天都可以捣鼓坏好几台。

“不把这东西折腾坏,怎么找出毛病和造出更好的?”

这就是朱允炆对科学院改进蒸汽机最粗暴简单的支持方式。

“这台之前的第一台,前后用时四个月才造出来,花了将近六千五百万,最后却成了一堆废铁。”莫成叹了口气:“而在那之后又烧毁了三台,这台是唯一一个,我还没舍得继续毁。”

“这东西真能自己跑?”听到这个地步,郑和已经开始有些自我怀疑了,听皇帝和这位莫大科学家的意思,总感觉跟有希望一般。

“按照模拟的数据来说,确实是可以的。”

莫成蹙紧了眉头:“气缸的直径、活塞运动的距离、飞轮和齿轮传动装置的链接、锅炉的加热面、包括锅炉蓄水的容量,都是紧密契合的,但就是莫名其妙的动不了。”

“你都搞不懂,那我们更不成了。”

虽然钱是打了水漂,时间也只换来一堆破铜烂铁,但朱允炆还是很开怀的笑着鼓励了莫成。

“问题你自己来解决,朕只负责偶尔来看看,缺什么就给补什么,你也别有什么压力,解决不了就缓缓。”

说着容易别有压力,莫成哪能真就没一点压力。

技工学校给开了,为了迅速培养一批有技术经验的技工,寄希望于量变引发质变,科学院光在蒸汽这一个独立的工程就招募了大几千人,工钱、消耗、吃喝,国库一年往科学院扔的钱简直难以计数。

海量的财富堆积,好几年的时光消耗,却连最基础的动一下都做不到。

这当然让莫成心里很不是滋味。

连动都动不了,还怎么保证让皇帝可以舒舒服服的坐着这种自动力机车逛皇宫,更别说出行了。

“知道朕为什么带你来看这东西吗?”

离开科学院之前,朱允炆问道郑和,后者自然是摇头不懂。

“因为朕希望有一天,这东西能装到船上去。”

走出科学院的大门,阳光正好,恰逢冬月最是舒适。

朱允炆仰首,闭目陶醉。

“那样的话,朕从长江口登船,不需半月就可以领略到恒河的风景了,这天地再如何广袤无边,终究只是朕的后花园。”

身背后的郑和看得心潮澎湃。

即使带了几年孙子,但自己眼前的皇帝还是那个笑谈间拓土开疆,在上亿明联人民心中堪称强大如神灵的伟大帝王。

只不过这位上了岁数,没有了几十年前的青春正茂,所思所想已经让人很难从外在的一些细节上看出端倪罢了。

钟楼响了磬,这是眼下进入十一月后南京的常态。

只要是白昼的时候,每个时辰都会敲一次,钟声传遍方圆几十里,送进数百万人的耳朵和心里用为提醒。

那便是距离朱允炆的寿日,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