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第2/3页)

天下士子半江西,当朝内阁之中,首辅杨士奇和大学士解缙都是江西籍,这不仅大大鼓舞了江西士子的心气,某种程度上也鼓励江西士子大搞乡党山头。

大家伙互相支持,一家贪十家贪!

像陈一新这般主动退田的,基本都是外乡人,而江西本地的坐地虎,早都背地里商量好了对策和串通在一起。要么都退,要么都不退!

这下倒好,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个也没跑掉。

“按照圣谕,这要是全砍了,那可是上千颗人头啊。”

捏着收集在一起的名单,都察院的官员咽了口唾沫:“怎么办?”

事情到了这般严重的程度,真要引刀成一快,那地方要瘫痪成什么样子啊。

“怕什么,又没有什么主官。”

太监瞥了一眼:“最大的也不过是个按察使,地方的知府只有三人,同知七人、五品六品衔的佐官几十人而已,大多数还是无官无职的各家士子和一些不上台面的胥吏罢了,过两个月江西开省考,还怕补不齐?”

江西这地的文风在这里,你要说多了没有,十万八万个识字的不难找,一千多颗人头,几百个岗位而已,根本不够那些落第不仕的贫寒士子抢的。

大明六七千万的百姓,哪怕识字率只有百分之一,按照比例,江西这地界的读书人那都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了。

“奉上谕,杀!”

太监眼皮都不眨,便森然吐口道:“凡此名单之上者,皆斩!”

江西的天,便随着这一句话音的落下,被染的猩红狰狞。

而江西最惨的无疑就是杜家了,从杜老头这个家主自下,四个儿子、十七个孙子中的六个全被砍了脑袋!

其他十一个因为年幼还没有功名在身,不存在拥有免税田的基础,自然也不可能有贪占的行为这才逃过一劫,但他们的余生会跟着杜家的女眷一道被流放辽东或者台湾。

杜家的境遇也是江西小半数官吏门阀的缩影,那便是满门抄斩!

而自江西之后,南直隶、浙江这两个士子阶级能量名列前茅的大省也没有跑掉,两个地方加一起也是上千颗人头落地,而诸如河南、山东、湖广、福建这般的便要次上不少,加在一起也不过几百人而已,更遑论山西这种士学不昌的了,山西和北平两省忙着挖煤的。

包了归堆,此番大明涉及免税和职俸田一案的官员胥吏总数也达到了三千七百人!

三千七百人,就是三千七百颗人头!

这般震怖的数字,让大明所有的官员都有一种回到当年空印案的感觉,一时间天下人心惶惶,心神惊悚。

但也因此,退田的进程被无限加快,整整一百四十万顷的田产回到了老百姓和地主的手中,苍穹之中,全是几千万老百姓对朱允炆这个建文皇帝的赞誉之声。

而在这个时候,求是报连续两期刊文,又点了一把大火。

“自建文五年始,地方上南直隶、浙江的税赋由十五税一放宽至二十税一,全国其余各省由二十税一放宽至三十税一,省府两级粮长的补缺损耗额定一半,另一半缺额归朝廷。”

以往是缺多少地方补多少,国库和各省官仓的入库是死数,现在缺数省府两级粮长只出一半,另一半由朝廷买单,可以说一下便让地方那些豪绅地主松了口气,加上减免的税赋,总量上也自然要比过往的年份少掉不少,他们要花的冤枉钱可就肉眼可见的少了一大截。

而减免省府两级粮长的补缺,这也算是另一种的火耗归公了。

刚砍了几千颗脑袋,不能再逼那群地主去死了,各省府的两级粮长要是跑了路,大明的地方税收国策就会很难进行下去,赈灾的力度也会变差。

让出一点甜头,是应该的。

减低粮税,火耗归公,不仅仅可以让民力得的快速的恢复,也可以侧面的鼓励人口生育。

而三十税一的宽政,除了洪武早年执行过一段时间,历朝历代只有文景之治时推行过,这个纳粮的数目等同于当初百姓选择挂靠给士子名下的投田,是一个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计的数字。

废了免税田和职俸田,如果还按照当初的税赋来看,大明建文五年的年税有望达到八千万石!国家消耗不了那么多的粮食,存着发霉不如让老百姓多吃几口饭,吃饱了才有力气生娃。

大明现在才四五百万顷地,受制于没有机械化和人口的稀少,这个开垦的数字已经达到了峰值,民间的农民是真的靠着体力挥汗如雨的劳作来耕地,得让他们多吃点。

而第二条国策就纯粹是朱允炆为了刺激人口爆炸推行的鼓励生育了。

“自建文五年始,除各地军卫所军籍以及商籍暂不做改动之余,停止农籍和匠籍的登记,所有工匠、农民统一户籍证明,各地大户的仆役下人一并登记发放户籍证明,各省汇总人口数及田产数递呈中枢。”

朱允炆要开始着手进行大明版人口普查来刺激生育了。

很多地方的地主大户家里往往有上百个下人仆从婢女之类的,这些是什么?

冷兵器时代,这些就是国力!

等人口普查结束之后,朱允炆就会着手推行丁口税!

养多少下人就缴多少税,只要你愿意掏钱,随便你养。

那么大的国土,六七千万的丁口够干什么的?

后世养活半个中国的东北现在还是一片处女地,广袤无垠的大草原还在等着大明征服,南亚、东南亚那一片一年两熟、三熟的宝地也可以成为大明的粮仓,也可以成为大明海域的屏障,都需要人口去实。

按照进程,大明会用一百五十年的功夫才将人口充实到一亿五千万,这个增长速度只有百分之零点六!

而参考朱明宗室的人口从太祖的二十多个儿子到万历年近三十万后世子孙!增长率达到了百分之六!

足足是普通百姓的十倍啊。

限制大明人口增长的主要症结无非两大点,士子不纳粮和宗亲的快速繁衍,这两者大量挤占了普通百姓的繁衍环境,现在这两条都被朱允炆砍掉了,然后又放宽税收的比例,大明的人口将会迎来一次高爆期。

参考明亡之后的满清,康熙三十年,清朝在册人口是两千万出头,而等到咸丰年间,全国的丁口大约有四亿。增速大概在百分之二,当然这里面也有因为红薯、地瓜的引入而导致粮食足够果腹的功劳。

至于其余限制人口增速的次要点:医疗科技不发达、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度偏低、工业化水平不够这些客观因素,朱允炆也在努力。

但是起码一百年之内,哪怕整个大明玩了命的生,也填不满大明和大明周遭的土地,客观因素还无法影响到眼下人口的新生率大于死亡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