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大戏开锣(第3/3页)

想想看,后世一个贪官下台,打贪官的那个人是不是被大家齐声夸赞?

想想看,当群情汹涌,所有人都对罪恶势力咬牙切齿的时候,你对他的惩罚越狠,是不是大家伙看的越痛快?越开心?哪怕惩罚与他的罪责其实并不相等,惩罚超纲了,但大家就是开心,就是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还不解气。

后世全面普及法治,也仅仅有小部分在这种案例中保持客观,大部分的民众还是倾向于随大潮。觉得恨的人越多,那罪犯就越是该死。

要不然,怎么会有‘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个有悖法治观的词呢。

而在大明这个古代,民情比法大,民情激愤到一定程度,引导好,就可以爆发无尽的毁灭力!

孔家上下,都会在这次汹涌的民愤中化为齑粉!他们一家,会被钉在民族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世代无法翻身!

天下的读书人,谁敢替孔家说话?

说一个字,那都是同流合污的民族败类!是子孙后代都无法在青史翻身的巨大污点!

操控民心、引导舆情。

这都是一个政客应该学会的技术手段。

为平民愤,天下士子齐齐上书,奏请朱允炆这个皇帝覆没孔家,这个时候,朱允炆杀得越狠,这些学子越开心!

因为他们会觉得脸上有面子。

他们会炫耀:“我说要五马分尸,皇帝果真五马分尸,看看,连皇帝都支持我的看法,我厉害吧,皇帝真是圣君,开明纳谏。”

顺手,又收割了一波来自士林的效忠。

这种操作,后世有无数的教科书籍典范值得朱允炆来学习。

每一次,都足以把领袖送上神坛!

现在求是报没有开刊,士子还以孔家为精神领袖,这个时候杀,无非是为了自己痛快,但是之后呢?

没有证据的时候杀孔希范,底层的士子会上书,奏请朱允炆不能在没有证据的时候滥杀无辜,而朱允炆偏偏逆着他们来,那些士子虽无力抵抗,但私下里会不会诽谤朱允炆?

这就是人的本性,抬杠!

我要做的事,你不支持,那咱俩就是敌人,我不管你做的对不对,不听我的那就是错。

失了名声,朱允炆将来几十年都要为了这次冲动来买单,是为百弊而无一利。

而缓一年,等大家伙都喊打喊杀的时候,朱允炆再做这件事。

人还有另一个本性,盲从。

我要做的事,你支持了,那咱俩就是队友,我不管你做的错不错,你支持我的观点那就是对!

而支持他们这个观点的人,如果身份极其尊贵还是权威,那这个人会不会极其开心?会不会从此对朱允炆歌功颂德?

因为只有他们把朱允炆捧得越高,才能凸显出他们的伟岸啊,才能凸显出他们这观点阵营的人是多么的牛掰。

要学会洞悉人性,学会利益最大化。

而打到孔家最大的利益是什么?

是如何成为圣人!

而成为圣人最快的办法,就是踩在另一个圣人的肩膀上。

当年太祖皇帝要是懂得操控舆情,青史上,他的名声就不会留下滥杀功臣的污点了,因为神,不会有污点!

做皇帝不能乱杀人,要会杀人。

杀的本质是巩固自己的权威而不是动摇自己的统治。

批孔,是一场政治大秀。

要操控好,要玩好。

跟孔家打擂,斗勇斗狠都是旁门左道。

真正的手段,是斗智。

而现在,朱允炆就已经想好了如何借着这件事,一飞冲天!

付出的,无非是自己多忍个一年半载,哪怕三年两年,比起丰厚的利益回报,又算的上什么呢?

“其中深意,你要多学,日后,才能多为朕分忧解难。”

操持大明这么庞大的帝国,朱允炆的精力委实有限,他还要想着如何使这个国家尽快的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一边还要纠缠国内这些蝇营狗苟的琐事,委实是力不从心。

“这件事,回去多悟,悟明白了,让西厂的人陪朕演好这出戏。”

双喜跪在朱允炆脚下,陡然眼前一亮,似有所感。

“奴婢即刻安排下去,临近年关,往来行商的队伍也是应该去山东卖些东西的。”

挑军中好手、习武健儿伪装商贾,引蛇出洞,抓一批匪寇回来,严刑拷打,供出主谋,等将来,出面指证,便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轻轻点点头,朱允炆便有些乏了,靠卧进椅背之中闭目养神,手指在御案轻弹,嘴里哼唱着。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孔希范,来陪朕唱完这出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