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第2/2页)

这叫袁绍如何能咽的下这口气?

一定是意外,只要再一次作战,他就可以赢回来!

建安四年六月,袁绍率领主力大军,逼近官渡,依沙堆立营。

而曹操也领兵立营与袁军对峙,在前几次小规模的战斗中没有占到便宜,便退回到营垒之中,坚守不出。

曹操虽然兵少,但坚守不出,袁绍一时也难以攻破。

袁绍便命兵卒构筑楼橹,堆土如山,俯射曹营。

曹操军队则以霹雳车,抛石击毁袁绍的楼橹。

袁绍掘地道进攻,曹操便在营内掘长堑抵抗。

如此双方相持了一个月,两个月……

平心而论,在此时的战争中,双方相持两个月,并不算多。比如袁绍攻打公孙瓒,陆陆续续打了有四五年,最后又整整围了一年才拿下。

但是曹操不比袁绍,相持的第一个月,便已经很艰难了,前方兵士缺少粮草,而跟随他的士兵都是常年久战的,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再与强大的袁绍僵持,不但前方吃紧,就连后方都不稳固了。况且事到如今,朝廷除了给他一个曹侯的名号,发了几张不痛不痒的诏书之外,并没有倾全力支援。长安没有发来一兵一卒,也没有送来一车粮草。

人的心理是很奇怪的,如果曹操不知道有朝廷的支援,说不得会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但知道身后明明有朝廷,却不得援助,难免要心生怨怼的。

这日,曹操站在塔上,见底下运粮的士卒,当真是疲于奔命,也是跟随他多年的士卒了,不禁心中不忍,口中道:“十五日内就攻破袁绍,以后不用你们这样辛苦了。”但心里清楚,此事难行。

形势如此,曹操的信心也动摇起来,写信与荀彧商议退守之事。

谁知信送出第二日,荀彧便骑马来到了营中。他原是为曹操稳定后方的。

曹操讶然相迎,道:“文若怎么亲自来了?可是后方出了什么事?又或是因为我那封信的缘故?”

荀彧摇头,走到帐中,低声道:“我得将军信任,许我先看将军的信件……”因曹操作战在外,恐怕有事情处理不及,便将后方交给荀彧,来往信件也都给他看,若有急事,便可由荀彧先行处理。

荀彧从怀中捧出来一封已经打开的信,“这是将军大公子写来的信……”

曹操忙接过来看。

却听荀彧压低声音,难掩激动之情,“陛下已经在前来兖州的路上了。”

“什么?”曹操手上一颤,险些摔了那薄薄两页信纸,定睛看时,见的确是长子亲笔,说陛下秘密动身,已至于洛阳,正要往陈留郡而来。

陛下亲临!

朝廷非但没有把他与这几万兵马当成弃子,反而皇帝亲临前线。

曹操只觉压在肩头的重担,此时轻了大半。

荀彧又取出另一封信来,笑道:“这是将军写来的信,我来得急,还未打开看。”

曹操忙劈手夺过来,撕碎藏在袖中,羞惭笑道:“文若快别看了,不过是我发牢骚的话。”他信中原是与荀彧商量退兵自保之事的。

两人便又都看曹昂写来的那封信。

“此信寄出时,陛下还在洛阳。信中说他们是快马而来,那恐怕陛下已经在兖州境内了。”

皇帝忽然就近在眼前,荀彧与曹操激动过后,都感责任重大。

袁绍十万大军已经南下,驻营于官渡之北。

皇帝既然是秘密你前来,那必然没有多少兵马。

若他们守不住官渡,让袁绍南下,擒了皇帝,那他们可就是千古罪人了。

曹操心中一紧,但又不愿把皇帝送往别处,毕竟皇帝在此处,若果真事情紧急,朝廷必然是要发兵来救的。

他疑惑起来,“文若,你说陛下为何会选在此时,置身险境之中呢?”

荀彧沉稳道:“将军看着是险境,恐怕陛下已确信,将军必能战胜袁绍,便如我一直同将军所讲的一般。果真如此,又有何险?”

曹操的信心又蓬勃生发出来。

而即将抵达许昌的千人兵马中,曹昂又一次在劝说做将军打扮的皇帝,“前线危险,陛下若要鼓舞士气,在许昌也已经尽够了。”

刘协淡笑道:“待子柏与马超,各领两万兵马赶到,朕便去官渡前线,见一见子脩的父亲。”他轻轻一叹,“自洛阳一别,业已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