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二更合一】 一万两高……(第2/3页)

进了内院,孟许氏的嗓音明显大了起来,引着盛言楚和赵蜀上了炕,笑着端上茶水:“你们喝喝茶等等巴,我去喊双哥儿回家,他这几天天天在外头野,我狠狠骂了他一顿,他才收敛了些没跑远,瞧着时辰,现在约莫在护城河那边钓鱼。”

孟许氏出去后,赵蜀摇头失笑:“孟官爷好雅趣,年底衙门正忙,他倒轻松赶着去护城河垂钓。”

盛言楚摘下手套,捧着热气氤氲的清茶吹了吹:“要我说孟大哥此时不掺和狗官的行径是对的,那狗官迟早有一天会摔下来,跟前伺候的师爷和衙役能幸免于难?连坐可懂?”

“你是说孟官爷是故意得罪那狗官?”

赵蜀回味良久才反应过来,双手交叠激动道:“是了!衙门上上都知道孟官爷和狗官不和,若狗官出了事,孟官爷自然不会受影响。”

盛言楚含笑点头,能追鬼斧追到南域尚且不罢休的孟双怎么可能会放着衙门的事不做跑去钓鱼,想来孟双耻与吴记为伍,八成是看出了端倪。

大约过去了一刻钟,只听孟家后院的门一声响,随后响起脚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吱呀声。

孟双解下毛毡,将钓到的一小桶鱼儿交给孟许氏,然后掀起厚重的布帘往屋子走去。

“孟双大哥。”盛言楚扬起笑脸起身相迎,赵蜀紧跟着拱手介绍自己。

“坐坐坐。”

孟双脱下身上厚重的棉衣,找来小杌子靠在火炉边烤火,脸上的疤痕此刻落了层薄霜,衬着孟双的面孔越发的阴鸷可怖。

赵蜀怕怕的往后边挪了挪,盛言楚却不畏惧,孟栓是因为逮捕鬼斧才受得伤,这是荣光的象征,老百姓该敬着孟双,而不是怕。

赵蜀的小动作瞒不过孟双,孟双懒得计较,笑笑:“什么风把楚哥儿吹我家来了?书院才结束岁考,楚哥儿哪来的闲工夫在外边逗留?”

往年岁考都由孟双替县太爷监察,所以孟双很清楚岁考榜张贴后,书院会抽一些考学优良的秀才去秀才坊讲解岁考卷子,每每这时候会是书院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日子,坐在下边听讲的人除了书院的秀才,还会有不走科举的秀才。

岁考卷讲完后,书院德高望重的山长会请城中举人老爷来传授乡试的经验,或是对对子或是起诗社,总之好不热闹。

盛言楚来县学快有两年,令他向往至极的一点正是岁考后的辩驳,群英荟萃思想激烈碰撞,这可比大观楼论礼要有趣多了!

然而,头一年因雪势过大,书院遂决定取消岁考后的一应事务,好不容易等来了今年,哎,今年的岁考榜乱成麻线,一等秀才好多都名不符其实,想来山长也没心思让这些人上台丢人现眼。

盛言楚当然听得出孟双的调侃,嘴角微翘,反击道:“孟双大哥还好意思说我闲散,你不也一样吗?如今衙门的人通宵达旦的整合静绥秀才的岁考榜,孟双大哥倒清闲自在,竟跑到护城河钓起鱼来,不知我和赵兄可有机会吃上一口?”

孟双朗声而笑:“你们都留下来吃就是了,等会我娘做好了饭菜,我还能赶你们走不成?”

孟双执行公务时总爱板着脸,这会子爽朗而笑,倒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反差感,很坦率,一点都不冷冰。

赵蜀于是鼓足勇气插了句嘴:“…我和盛小弟为了岁考榜的事,累得焦头烂额,如今孟官爷盛情相邀,赵某…咳却之不恭。”

孟双嘴角噙着笑容,摆手让赵蜀别多礼:“听闻岁考当天赵秀才大胆出手顶撞吴大人,险些失了岁考的资格?”

赵蜀憨憨而笑:“惭愧,一时急得没过脑子,还好盛小弟等同窗为赵某求了情…”

盛言楚戏谑道:“孟双大哥那日没去县学,怎的知道此事?”

孟双是衙役‘世家’出生,人不到场还能掌握即时的消息,可见衙门里有自己的人手。

孟双没答这话,而是开始转移话题:“犹记得那年楚哥儿县试被一少年折辱不休,楚哥儿三言两语就将那少年逼得现出了原形,我当时敬佩不已,然而一扭头就看到你趴在考棚里哭得一哽一哽。”

说着孟双大手抵着下巴,憋笑道:“哭得可伤心了,若非县试在即,我定然不会出声唤你,也不知那时的你能哭好久?”

忆起糗人的往事,盛言楚的脸唰得一下涨红。

当年他被辛华池百般诬陷,是真的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他一个商户子好不容易有了科考的机会,若是查出夹带,他这一辈子都翻不了身。

他本来能忍着不哭,但越想越难过,就趴在那小声啜泣,没想到这一幕被孟双看到了。

赵蜀睁大眼,不敢置信道:“孟官爷说笑吧?盛小弟在书院比我们这些成了家的人还要稳当,怎么可能会哭?”

孟双挑眉:“赵秀才若不信,且问问你的盛小弟当时有没有痛哭,我不上前劝,他怕是要哭到县试结束。”

“过分了啊…”盛言楚幽怨的睨了睨孟双,道:“今天上门我可不是跟孟双大哥唠旧日的丑事…”

孟双登时敛起笑容:“买卖岁考的事我的确有所耳闻,但我一个小小的衙役根本就无计可施。”

盛言楚也肃了神色,道:“吴记鱼肉乡民,胡乱的搜刮民脂民膏,他就不怕郡城大人怪罪下来?”

“正逢年尾,郡守大人忙得不可开交,哪里有空顾及静绥?”

孟双皱着眉头道:“也怪咱们县气运不好,县令的任期最低三年,但张大人过了下元节就递了辞呈回京,从而导致静绥县群龙无首。”

盛言楚心头一动,是啊,虽说吏部的升降折子是在上元节那天才发往各地,但一般来说,官员都会等到开春后才会离开目前的岗位。

张郢走太早了……

“张大人的任期未满就回了京,虽说是得了调呈,可依我的经验,张大人至少该在静绥呆两任才能离开,所以剩下的任期中,郡城那边根本就没有想过重新铨选官员下来。”

盛言楚愣住:“既然上边没有及时调官员来静绥,那吴记是?”

孟双嘴角弯起一抹讥笑:“他那县太爷的位子是捐官掣签得来的。”

“原来是走了捷径…”盛言楚端起茶盏,手很暖心却拔凉。

纳资求官和科举入仕都是做官的途经,只不过后者名正言顺能位极人臣,前者则是谁砸的银子多,有耐心就成。

郡守、知府这种地方重臣官位,就算是皇商倾尽一门的金钱也捐不到手,但县令这样的小官就好说话了。

在嘉和朝买一个县令要花四五千两的白银,但光有银子还不好使,得等。

想做官的人数不胜数,何况每隔一两年朝廷就会外放一批进士去地方当差,等这些人选完了官位后,才会轮到捐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