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更孤独的等待(第2/4页)

在地下三公里的范围内,地壳中的土岩流动能精确到以克为单位的模块内。

无数个细小模块组合在一起,变成了如同洋流的模拟建模。

另外,虽然引力波探测器对地下的准确扫描只能下探到最多五公里的程度,但陈锋又扫荡全球,拼装出了些科技水平没那么高,精度没那么准确的常规地质勘探设备。

设备类型包括物探化探、槽深、钻探、大型地球物理勘探设备等等。

在地质模拟建模领域,以物法勘探为主,物法主要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总之就是有什么手段,陈锋就上什么手段,不求绝对精确,只图用更多检测手段去收集更多更全面的数据。

所以他手中掌握的地质数据依然下探到了地下十八公里的程度,只不过地下三公里的范围是第七条时间线三十一世纪的科技水平,三公里到十公里则是二十五世纪的水平,十公里到十八公里则是二十二世纪初的水平了。

如此庞大的数据量,让他专门扩建的超大数据存储库都快装不下。

继续强化收集也没有意义,在3020年9月3日这天,他的扫荡行动正式宣告停止。

以他当前掌握的算力,根本无法把这些数据转化成人眼可看的画面。

卡机能卡到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随便转个视角,都能让想起当年用08年的电脑打开19年的QQ时被支配的恐惧。

所以他又写了个算法程序,全部交给服务器在后台演算。

至于他自己,则又开始制作芯片,一块一块的往服务器里面怼。

距离3020年10月27日不足六十天,陈锋的紧迫感越来越强了。

到如今他已经初步完成新型宇航级飞船的搭建,就放在汉州郊区。

飞船长约五千米,高一千一百米,宽两千米,形态为传统的纺锤形。

不是他不想要三角尖锥舰船或者雪花舰,而是以他的能耐,实在只能勉强设计出纺锤形的稳固类曲率薄膜层。

要让他整出别的形状,又或是可以完美贴合覆盖在舰船表层的结构,那是要了他的命。

飞船被命名为晨风二号。

二号搭载了两套没有智能辅助的高性能类曲率大型引擎,以及一套也缺智能算法支撑的力场护盾发生器,一整套手工打造的大型生物电池供能系统,一套没有芯片无法准确稳定控制能量转化的类戴森膜太阳光翼,以及数百种涉及到科研与生产方面的中小型设备。

陈锋在里面还摆放了一大堆没芯片,但其他部件基本完整的各型各色各个时代的机器人。

整个地球上,超过60%的能用的具备一定科技含量的零部件都已被他收集到晨风二号旁边的八个大仓库里。

其中大约70%已被拼装成了不同的东西塞进了二号。

理论上,当晨风二号飞出柯伊伯小行星带后,能在宇宙中持续加速,将能在一个月内达到稳定的两倍光速。

假如陈锋能找到更完整的数据库,以及搭建出性能足够的量子智脑,那么他也能把二号的类曲率飞行升阶为曲率飞行,让晨风二号达到9.999……倍光速。

如今万事俱备,只欠量子芯片。

他哪怕只能找到一块,也能尝试用性能最好的高精度夸克仪合成更多,那么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的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空间压缩和质能转化技术也将恢复大半,陈锋除了能开着二号离开太阳系之外,还能至少给自己搭建出堪比鹰击甲性能的单兵装备。

他把希望全部放到谢尔盖的秘密基地里了。

三天之后,陈锋在哈默斯利岭的中央山脊上搭建了一个占地面积三公顷的模块化超算中心。

该超算中心的综合运算能力,大约相当于第八条时间线中2050年时人类掌握的全部算力。

又过去四天,所有的计算最终汇聚成了一个答案。

答案是个十余米的小土包。

其实之前陈锋曾不只一次路过这土包,但都没当回事。

山岭谷底中类似土包没两千也有一千,实在稀松平常不值一提。

但经过统计学与概率学的双重计算,再综合归纳微小板块的地质蠕动倾向,却推算出个十分违和的结论。

这土包是地壳板块运动自然变化而成的概率低于1%,需要无数个偶然才可能形成。

如果非要在哈默斯利岭里找到什么非自然的反常物事,那只能是这土包了。

陈锋果断行动,采集样本,测试半衰期和物质成分。

结论很快出炉。

土包中的泥土看似与普通泥土并无区别,但其实是地幔物质。

再测其半衰期,显示出陈锋分别采集自不同深度的土壤在不同的年代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从外层到里层的变化时间节点呈现多梯度的递进变化,从三十年前,到五十六年前,再到七十二年前,一直到四百二十年前。

破案成功。

谢尔盖的基地就在此处正下方的地幔位置。

他先回基地,开始制造载人钻地勘探机。

两天后,他回到原地,开始挖坑。

钻头顺着土包的位置一直轰隆隆往下探。

强大的超合金钻头一路破开土壤层,再破岩石层,又迎头撞上铁矿石层与硅镁层,稍微减速,再继续前进。

十四个小时后,勘探钻头抵达地下五十公里的深处。

此时他已经完全进入地幔,处在岩浆熔融结构中。

这不是他第一次到地下,也算驾轻就熟了,但这次他的载具没有复合护盾,虽然合金钻头的外结构不会轻易融化,但里面的高温却略要命,就连他精心配制的温控系统都扛不住。

舱内气温正在极速升高,热得陈锋满头大汗。

他的判断是没错,的确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金属构造物,但这构造物的外壳有复合护盾,他进不去。

任凭他把钻头功率开到最大,也无法寸进一步。

努力了五分钟后,舱内温度已经超过一百,温控系统也已过载运转,最迟半分钟后就将宕机。

陈锋气得想仰天怒骂,简直是见鬼。

我堂堂银河战士,总不会倒在区区地球的地下吧?

想当年,别说地幔,我连地心都去过。

不然我先撤,把装备再弄先进些再下来?

陈锋很快否定了这主意。

虽然钻头是他的仓促之作,但的确已将能用上的零件都拉满了,没有护盾,只能如此。

以他一个人的能力,着实做不到革新科技,再回去也没用。

距离10月27日也没多久,时间不等人。

就在他只觉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时,前方护盾却突然起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