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宴会(第2/3页)

说完之后,秦砚便在欢呼声中从容下台,很多人在秦砚身上看到那些老牌导演才有的风轻云淡。

这一次,秦砚的获奖感言并没有多么的惊天动地,甚至还比不上当初《大笑江湖》的获奖感言那么震撼,其实这也是秦砚刻意为之。

因为秦砚在努力削弱《生于淤泥》华国家的属性。

他这次拍的《生于淤泥》,反映了一个很深邃的主题,这必须要把社会的黑暗跳出来,暴露在阳光下。

然而《生于淤泥》的背景故事就是发生在华国大陆,他并不希望自己的电影而给祖国带来非议。

“阶级固化”这个问题本来就是全球的通病,并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才会出现的问题。

其实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但到时候肯定有别有用心之人,借此来抹黑秦砚、华国。

秦砚也希望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希望一切都是自己多虑了,但还是以防不时之需。

另一方面,秦砚之后还想继续在国际市场争取票房。

如果这个时候秦砚不断的强调,自己是一名华语导演,反应的是华国问题。

潜在的观众会怎么想——谁要看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民族的故事啊。

《生于淤泥》还没有在正式上映,绝大部分的媒体还不知道《生于淤泥》的内容和主题,康城电影节对于电影保密措施相当周到。

很多电影都想着来康城镀金再上映,如果在电影节上透露出剧情信息,以后还有人敢来康城吗?

秦砚说这些话,只是为了打一个预防针而已。

在康城电影节散会之后,秦砚带着《生于淤泥》剧组所有的人举行了庆功晚宴,当然晚宴也向其他所有人电影人开放。

秦砚一开始定下附近最豪华酒店的时候,剧组里还有人劝说秦砚:

“哪怕国内所有演员、导演来了,都不用这么大的场地。”

秦砚当时也没有解释,而现在才能看出秦砚在国际影坛上的地位到底有多高。

以往参加电影节的华语电影,只要入围无论得奖与否都会组织这样的晚宴,毕竟能够入围已经是对于电影极大的认可。

只不过,最后参与晚宴的嘉宾,都是华语电影华人们,基本上看不到外宾的出现。

没办法,哪怕是康城电影节,除了极少数的电影能够兼具票房外,绝大部分的电影最后的票房成绩也就那样。

而华语电影在国际票房市场上的低迷,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更不要说华语文艺电影。

你的电影没有办法给海外影业公司们带来收入,这些公司就不会鸟你。也很少有海外演员会主动找上华语导演寻求合作,最多是亚洲电影圈罢了。

这就是赤果果电的市场规则,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每一次电影节后的内部狂欢。

但这一次《生于淤泥》可不一样。

很多人甚至提前和秦砚打过招呼,无论获奖结果如何,最后的庆功宴一定要邀请他们。

秦砚提前半个月来到康城,可不是游山玩水、参观蹦迪的,秦砚一直在努力扩展自己的交际圈。

当然也有不少的演员主动找上秦砚,虽然《地球要塞》正传马上就完了。但他们相信尝到了国际市场票房甜头的秦砚,是绝对不可能甘于只在华国市场拍电影。

他们都想和秦砚拉进关系,到时候能够谋求一角半戏。

而今晚《生于淤泥》斩获了“最佳男主角”和“评审团大奖”后,立刻成为所有人的焦点,无数媒体、发行商、演员趋之若鹜。

最后《生于淤泥》的庆功宴,居然有一半以上的白人、黑人。

所有来参加庆功宴的华国电影人,第一时间都有些恍惚,他们真的不是不小心来到了获得“金棕榈”《白丝带》的晚宴吗?

但是当他们看到秦砚,在一群国际知名的电影人之间左右逢源的时候,他们才深刻的意识到——

这就是秦砚啊,一个让国际电影行业为之侧目的华人导演。

秦砚不断和来客们交流,交流时间也和对方的地位相关。这中场合,除了傻子没有人会强行扭着和秦砚交流。

除非不想混了,否则不会有毛遂自荐的愣头青。

秦砚同样的话都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了,连他都觉得脸颊有些僵硬。

但眼前这人,端着酒杯来到秦砚面前的时候,秦砚的疲劳感一扫而空,他没有想到对方也会来到《生于淤泥》的庆功宴。

正是这一届康城电影节的评委主席奥莉薇。

按理说评委一般不会参与电影的庆功宴,尤其是获奖电影。如果有媒体以此作文章,很容易颠倒黑白。

所以秦砚打起精神,与奥莉薇打招呼。

二人寒暄了几句,奥莉薇对秦砚说道:

“你这一次拍的《生于淤泥》真的很让人惊喜,但是你用了太多商业电影的东西了。”

没有想到奥莉薇竟然会如此直接的说出这个问题,秦砚也没有逃避,沉默了片刻,他直接坦诚道:

“的确如此。但这些东西可以《生于淤泥》的观赏性更强,让它的票房更好。”

二人所说的“东西”包括了场景转换、剧情伏笔、故事叙事等等。

如果让奥莉薇来拍《生于淤泥》,她绝对不会在电影之中设计那么多的幽默桥段,甚至甚至也不会刻意设立剧情的反转。

这些设计的确会让普通观众更感兴趣,也正是这些设计打破了《生于淤泥》了整体感。

在电影结束之后,很多人会去怀念电影剧情的有趣,而不是去思考《生于淤泥》之下的主题。

奥莉薇更加倾向于循序渐进的积累压迫感,在最后一刻全部爆发出来。

越是惨烈的爆炸,越是能在人的记忆中留下痕迹。

之前整个评委团讨论最后获奖名单的时候,就分歧不断。

有的人认为《生于淤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秦砚转型还不够彻底,还是习惯性使用商业片的桥段去吸引观众。

但奥莉薇一直认为并不是这个原因,因为秦砚在剧情的安排上,实在是太流畅了,老辣的不像他这个年纪应有的水平。

奥莉薇相信是秦砚刻意为之,但为什么这么设计,奥莉薇就无从得知。

奥莉薇作为评审主席,当然是不能提前和秦砚有任何的接触。如今结果公布,奥莉薇心中的困惑不增反减,不可能再等到明天,所以她毫不犹豫地来到了《生于淤泥》的庆功宴。

秦砚继续对奥莉薇解释:

“因为从一开始,《生于淤泥》这部电影就想要让吸引更多的观众去电影院。我所有的设计都是在不改变故事内核的情况下,让它更加贴合市场。”

奥莉薇听到秦砚的回答立刻明白,这样一来电影中所有的违和感都能够得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