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赝品圈套(第2/3页)

“啊,原来王魁的那个表演是你预先设计好的啊?我开始相信一句话了那就是人老成精真是一点也不假。”我揶揄他。

老钟笑呵呵的说:“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有你爷爷也出谋划策了。”

“好吧,我收回刚刚那句话”我面无表情的说。

不大会的功夫我们就到了机场,一个身穿航空局制服的人直接把我从通道领了过去,然后老钟跟拜拜,小声说:“记得,我们箱子里是高仿的工艺品。”

“明白,这工艺品是一定不能摔不能碰的。”我冲他眨眨眼。

“你小子,呵呵,明天早上早点回来,我们还等你消息呢。”这是我上了绿色通道听到的最后一句话。

明天早上,早点回来?开玩笑吧,你刚刚会上那样说的时候我当你是开玩笑,你现在到机场这么严肃的地方还敢开这样的玩笑,你当飞机是拖拉机,民航局是你家开的啊?

我本以为来到北京将陷入困境,毕竟夜里这么晚了,谁知道刚出候机厅大门就看见斗大的牌子上面威风凛凛地书写几个大字:“机关娄。”

当时站在北京的晚风里我就想为啥不吐血而亡,冤屈直达上苍,这样我还少丢点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身边杵了一个一米九零的黑铁塔,手里举着黑板大小的牌子。同机的空姐看到我的街机场面都纷纷掩口而过,我当时想一怒之下就那啥,可是我想了想,没敢怒,身上还背着任务呢。

老头儿也是急性子,上了车之后就让我把东西从箱子里拿了出来,随手看了一眼就给了俩字:“假的。”说完就跟扔破烂似的扔到一边,然后冲我要信。我把信给他,老头儿就着车里的灯光就看开了,看完之后就一句话:“开车。”那个一米九零的黑大个儿司机瓮声瓮气地问:“温老,去招待所么?”

老头儿一挥手:“去我家,我今晚要跟这小伙子好好唠唠嗑。”本来还抱了希望能够好好睡一觉呢,这下好,直接毁了。

来的时候老钟给我介绍过这个老头儿,温泉水教授,当年他的老上级,青铜器鉴定方面的专家,曾经参与过很多大型的古墓葬考古开掘工作,精力充沛,经验丰富。

他说道精疲充沛的时候,我还在想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儿经理在充沛能抵得过我一个棒小伙子,然而我错了,我是真的错了。老头儿一晚上都没睡,把我直接给熬得快死了。

刚进他家门,我就被震撼了,天啊,这是家么?这简直就是一个博物馆啊,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吧唧来塞得满满当当的。

兽面纹方壶、三角蝉纹鼎、子韦爵、风鸟蝉纹爵、人面具、这些能叫上来名的就已经让我震撼了,还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青铜器傲然挺立着,我的眼睛简直快不够用了,贪婪地看着这些青铜器,心里感叹做专家真是好啊,这价值连城的宝贝就这样随随便便放在家里。

往里面走,更让我崩溃的事情发生了,许多似乎是刚出土的青铜器就那样随随便便地被扔在地上,我小心翼翼地绕过这些宝贝,而老头儿似乎一点都不在意的样子,开门嫌碍事竟然还拿脚踢走一个。

我当时都快心痛疯了,您不要了给我啊,我要,不带这样糟蹋东西的,看啊,这屋里全是宝贝啊,多大买卖,我啥时候能混到这么多财产啊。

看我一副神魂颠倒的样子,老头儿乐了,指着这些东西问我:“喜欢哪个?”我闻听这个话有点发懵,试探地问:“老师,您什么意思啊?”

老头儿看我的表情乐坏了:“看你那德行,要是喜欢就挑一件儿带走。”

“真的?您可别逗我啊。“我激动地声音都有点发颤了。

“我一老头子逗你干嘛,挑,看哪个顺眼,拿走。”老头儿大手一挥,意思爱谁谁,谁拿了是谁的。听了这话我那个喜欢啊,这个看看也想要,那个看看也想抱走,寻思了半天也没定住。

老头儿一看我那表情乐了:“你小子是不是也寻思有车了就给我全拉走啊?”

我有点不好意思了,人家老头儿都让我挑了,我再贪心,就不太好意思了。最后下了半天决心指着一个妇好爵使劲儿:“就它了,就要它了。”

老头儿看了一眼,就夸我:“眼光不错,恩,真的不错,挺好的一件东西,那锈迹如果不是中上去的,还真能以假乱真,行,包好那走吧。”

什么?锈迹是中上去的?还以假乱真?难道这是假的?我傻眼了。

老头儿笑了:“小伙子,不是假的难道还是真的?我老头儿家里那会有真品啊,这些全是我收缴的假家伙。我这已经算破例了,其他文物专家家里连假的都不摆放,以防瓜田李下的嫌疑啊。”

老头儿退休了之后专门搞一些青铜器方面的鉴定和甄别,以他在青铜器研究方面的地位,很少有看走眼的时候,可是唯独这个妇好爵当时是差一点就走了眼。

老头儿还败走麦城过?温教授笑着说:“你当谁这一辈子都没犯过错啊,我这次犯的错差点晚节不保,造成重大损失啊。”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所有市场都是一片兴隆,文物市场虽然没有像其他市场一样火爆,但是依然呈现出一炮活跃景象。

由于刚刚经历过十年动乱,再加上之前对文物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这个时候的文物市场比较混乱。

老头儿拿起手里的一个铜爵说:“想当年,有些真家伙就在一些地方上的文物摊点上摆着,你随便给个几块钱就能拿走,很多人不懂文物也不知道其价值,觉得这物件能换钱就行,现在好多收藏家都是那个时候起家的,行里规矩俗称‘捡漏’,就是话低价钱买了好东西,如果相反的,高价买了赝品,这叫‘打眼’。”

老头儿那时候最爱干的活儿就是到文物市场上去捡漏,雇个三轮车,拉上研究所的几个徒弟,从一些文物大市的市场里,这头儿扫荡到那头儿,满大街收集青铜器,谁问都是回答俩字儿:“练铜。”

那个时候老头儿真为国家收回来不少好宝贝,后来随着人们见识越来越高,各级文管部门对文物保护的宣传,老百姓开始知道这些东西不是普通的青铜器,这是文物,能卖大价钱。

古物卖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有赝品出现,刚开始都做得十分粗糙,一眼就能辨别出真假,可是到了后来,技术越来越先进,这赝品做的是越来越逼真了。

有一天,一个学生拿了一个铜爵找到老教授让他坚定一下真伪,老头儿一看形制是商代的,便上心了。从纹饰,到质地,到铜锈,到声音,样样都符合,老头儿断定此爵应该是个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