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银行学(第2/2页)

但以孔嘉谊、周弘文等人为首的金融系统,之所以倡导“体系开放”,正是出于维持金融稳定的考虑。

金融体系,本质上是基于“信用”的一个体系。而“信用”这个东西,虽说无实体看上去虚无缥缈,但实际上是可以用数字确切地量化的——你有多少信用,就体现在别人愿意借给你多少钱上。

前面说了,金融体系有放大作用,可以把一块银元变成两块、五块、十块来用,等同于凭空变出了新的货币。但是,这个体系只是“手段”,把信用变现才是“本质”——你能把一块变成十块,本质不是因为你用了什么什么金融工具,而是因为其它人对你有足够的信赖,使得你能这么极限操作而不用担心别人来挤兑你。相反,若是你信用不足,只有一块银元却硬要印出十块钱的纸钞来用,呵呵,历史上的诸多实例等着你呢。

所以说,“信用”可以如同金银一样,当作货币来用,但同时它也如同金银一样,数量是有限的,是需要经营和挖掘的。一个社会金融体系的根基,就在于“信用”的多少上。东海商社固然可以垄断银行业,但它作为一个实体的“信用”也是有极限的,不会因为垄断就变大。如果强行垄断,那么要么在社会需要流动性的时候无法提供充分的信用,要么因为投放流动性超出了限度而影响了金融稳定,总之是在刀尖上跳舞很不牢靠。

而允许私营银行,实际上就是允许商人把自己的“信用”转化成货币,投放到市场上。他们吸纳一块钱的存款,放出两块钱的贷款,看似是凭空多放了一倍谋取了暴利,但实际上并不是“凭空”放出去的,而是以自己的信用和财富为抵押放出去的,是有稳固根基的。而且,如果私营银行足够多、竞争足够充分,贷款利率也会因此下降,“暴利”也就谈不上了。

这个时代,没有发达的传媒,没有详实的社会信用系统,失信行为几乎得不到惩罚,但这却反过来强化了信用的重要性——只要一家商行成功建立起了信誉,那么在这个野蛮丛林般的商场中就会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别人会优先与你做生意,财富滚滚而来。相反,没有名号的商人则寸步难行,除非你拿着真金实银开路,否则难以找到愿意与你合作的生意伙伴。像孙天和、谢国明这些把一个名字传承几代的商家,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而像他们这样的商人,在东海国却不止一家。可想而知,这些商人所拥有的“信用”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潜在财富,甚至比他们真实拥有的家财还要多,就如同一连串未曾开掘的金矿一样!但是,这些金矿,却不是外人能采掘的——如果你强占了某家的家产,他家的生意伙伴难道会和以往一样信任你吗?只有允许他们开办自己的银行,才能将这些金矿开发出来。

有了他们的参与,显然比东海商社单打独斗建立一个银行体系要快得多,而且也要更稳固。有了更充足的“信用”基础,便可以使用更高的准备金率,五家两倍杠杆显然要比一家十倍杠杆更保险。至于卷钱跑路什么的,呵呵,这些传承数代的商人对自己的名声可比那点钱珍惜多了,而且准备金都存在联储局里,存贷关系都记录在案,能卷什么走?

两名富有的女性继续就开设银行一事讨论着,是越说越高兴。孙沁容看着自己这个能干的小闺蜜,是只恨自己弟弟娶妻早,不然娶进门来,两家亲上加亲,家业不就能更做大了?

“哎呀,要不是月儿有家业要操持,真想请你来给我当个‘总经理呢。”

“呵呵,姐姐,要不我给你介绍几个同学?不过这挖人墙角的恶角儿,可就得你自己去当了。”

“好啊,财会学院出来的可都是人才啊,快给我说说,都有谁能干?”

“咳,那你可听好啰,那……”

咚咚咚!

正在此时,客厅的门敲响了。

两人转过头去,孙沁容叫了一声“进来”,然后便有一个侍女一脸焦急地走了进来。

“主母,不好了!二爷他不知道起了什么心思,竟与人买了船说要下南洋,老太爷知道了此事,正发火呢!”

“什么?!”孙沁容一听,立刻急得站了起来,“洪言真不让人省心,去江南福建也就算了,还要去南洋!那等瘴疠之地,是他能去得的吗?快,快领我去见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