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南洋战略(第2/2页)

听到这里,李涛举手打断道:“我记得后世有个词叫‘卖猪仔’来着,招募移民非但不用花钱,被卖的‘猪仔’还要倒贴船票,这是怎么操作的?我们不能学吗?”

听到这个,朱龙草起了兴趣:“这我知道。‘卖猪仔’这词比较难听,其实就是大陆的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去南洋找个生路,但是买不起船票,就跟船主借债买票,等到了南洋赚了钱再还债。但是船主自然不会慢慢等他还钱,而是跟他签订了卖身契,等到了南洋之后,再把他直接转卖给需要工人的南洋富豪,他再慢慢打工还钱给富豪赎身。这个过程剥削自然比较严重,十元的船票,最终工人说不定得还百元以上才能获得自由。但是从客观上来看,他自己有了活路、富豪有了工人、船主也赚到了运费,实际上是三方得益的事情。唉,我们这也就是说风凉话,个中辛苦谁人知呢?”

李涛歪头问道:“那……我们能学吗?”

狄柳荫皱了皱眉头:“此一时彼一时,恐怕是不行的吧。晚清的时候这个模式能行,是多种因素汇聚在一起促成的。首先,那时候人地矛盾已经过于尖锐,大陆上有大量衣食无着的穷人,有足够的移民来源;其次,当时‘南洋富裕’的信息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他们有意愿去移民;再次,南洋也有足够的产业可以承接他们,使得这个循环能完成闭环。这三个条件,现在一个都没有,我们怎么去学?”

几人沉思了一会儿,韩松开口道:“也不是不行……现在南宋虽然没有晚清那么穷,但是无地穷人还是有不少的;南洋虽然没有发达的产业,但至少有耕地啊,就算什么也不做,光种几亩水稻采一些野果也饿不死,像雉棍那样,穷人不是抢着来吗?唯一的问题,就只在于信息的不畅了,贫民无法得知南洋的情况,所以根本不会有移民的意愿,但凡有一口饭吃,哪里肯冒风险飘洋过海去海外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