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泰山之战 六 骑对骑,铁浮屠重现江湖!(第2/4页)

嗯,虽然他这么说,但也没想着一下子就把所有的筹码都扔出去,顿了一下又补充道:“前军继续进军,左军既然已经打起来了就让他们继续,右军也继续走,中军就先停停。把也速带而叫回中军,让脱赤别冲了,暂且退回来——等等,那难道是东贼的马军?”

此时的战场上,左边山地青阳军的布防区域由于比较靠前,张弘范已经带前锋与他们交战了起来,而右边严忠范所部也即将与夏富军的防线接触,已经放慢了速度准备清理工事。只剩下中间的前军与对面还隔着约一里地的距离,刚刚冲到了一半的的脱赤部骑兵因为受到惊吓,傻傻的散布在这段空地上前后无措——

就在这时候,远处的东海军阵中,两支骑兵一左一右,从步阵之间的空隙中冲了出来,二话不说就朝脱赤部战了起来,一下子就冲杀了不少松散的轻骑。具体战况远远的看不真切,只觉得他们队形齐整,在东升的旭日下甚至有闪闪发光的感觉。

按脱往腰间一掏,这才想起望远镜刚才被他摔了,急得抓耳挠腮。还好旁边有个怯薛眼疾手快,去望台下又取了一个精致的红木匣子过来,按脱一把抓过去,心急火燎地从中取出一把望远镜拿着看了起来。

这一看就让他差点惊掉下巴。

“这……瘸腿汉人怎么会有这么精锐的马军……等等,这怎么会,全身铁甲,如墙而进……这,这,这,难道是……铁浮屠?!”

……

铁浮屠,是金朝的精锐骑兵,身披重甲,武艺精绝,既能马上冲阵,又能下马步战,是女真族征战天下的根本利器。“浮屠”是佛教用语,意为塔,铁浮屠就是铁塔的意思,形容金军骑兵如同铁塔一样威猛,军势如铁塔一般不可撼动。

又有“连环马”的说法,出自岳飞的孙子岳珂,说的是金军骑兵相互之间用绳索连接起来,以达到统一行动的效果。但这个说法臆想的成分实在过多,真用绳索把自己捆起来的话,这仗就没法打了。真正的原因应当是宋人见到金军骑兵整齐划一的进退,实在是想不通他们怎么做到的,才自行编了个用绳索连接的说法。

这两个名字说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也就是金军骑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行动起来如一堵墙一般整齐,无坚不摧,达到了重骑兵的最高境界!

听这个感觉,倒是和欧洲近代骑兵的墙式冲锋的战术思想不谋而合。也难怪东海骑兵会被误认为铁浮屠了,这精良的全身板甲,这如墙而进的冲锋方式,简直和百年前的铁浮屠如出一辙!

呃,说起来,他们还真有一点传承关系。

范龙城等东海骑兵的创建者,对所谓墙式冲锋的认识也就是这四个字了……具体该怎么才能排一堵骑墙出来?如何训练?骑墙之间的队形如何布置?有什么细节需要注意?交战之后是继续撞过去还是分散作战?如果出现减员该怎么处理?等等一大堆问题,都不是他们这些二把刀能解决的。直到后来引进了一些北方雇佣兵,从他们身上学了些皮毛,然后才千辛万苦创制了一套堪用的骑兵操典出来。这倒不是东海人运气好恰好寻到了铁浮屠的后人,而是因为铁浮屠的战术本就是源自于渔猎民族的集体狩猎,两者多少有些相通之处,而后者流传很广,只要拿来去芜存菁,再在实战中改进,也勉强够用了。

不够用的,就用装备补足呗!

由于掌握了超越时代的钢铁生产和加工技术,东海商社得以大批量制造防护力极强的大块板甲片,从而武装出了一支即使在发源地欧洲都尚未出现的板甲骑兵团!

嗯,说到欧洲骑兵,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人和马都被精良的银光闪闪的板甲片包裹住全身的骑士。这样的骑士确实强大,但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作用很是尴尬。

欧洲骑士最为兴盛的时期在于中世纪,也就是这个时间段和过去的几百年间。这段时间内骑士是战场的绝对主力,不管正面作战还是敌后迂回,都是由骑兵唱主角,步兵纯属打杂的。但中世纪板甲的制造远未成熟,绝大多数骑士穿的仍是传统的锁子甲,甚至还有连锁子甲都穿不起只能穿皮甲的。板甲产量极低,价格昂贵,是只有极少数大贵族才能穿得起的稀罕物。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差不多是十五世纪,由于技术的进步,板甲的制造才日渐成熟,价格甚至下降到了普通士兵咬咬牙也能买得起的程度,走入了寻常雇佣兵家……但是很遗憾,既生瑜何生亮,板甲是跟着火枪一起成熟的!

火枪,这种利用化学能的武器,注定将要改变战争的模式。在火枪威力日新月异的同时,欧洲也不断进行着军事革新,步兵取代了骑兵成为战场的主角,战场态势已经和中世纪大不相同。新的局势下,全身板甲就算再精良也抵不住火枪的一击,还不如少穿点跑快点说不定还能躲开子弹呢。

于是,骑兵护具迅速地进行改变,以减少防护面积为代价增强重点部位的防御,全身板甲渐渐变成了四分之三甲、半身甲……最终发展出了拿破仑时代著名的胸甲骑兵,只装备一件厚重的胸甲护住上身,其他部位的防御一概放弃!而那些精良的全身板甲,大部分场合下只能作为贵族的收藏品被展览着,或者在低文明地区作威作福,上了战场只能中看不中用。

所以说,一支军队选择什么样的装备,不仅要看装备自身的效果,还要看敌军的能力。如果板甲骑士与胸甲骑兵用冷兵器互殴的话,那肯定是板甲骑士要占便宜得多——但是当敌人拿着火枪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过,这个道理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当你的敌人没有火枪只能用冷兵器的时候,不正应该反过来朝加强全面防护的方向发展吗?

所以,就算安全部的大员们对拿破仑再推崇,在骑兵装备上也没有选择十九世纪初盛行一时的厚重胸甲,而是咬着(其它部门的)牙装备上了武装到牙齿的全身板甲,也就是东海06式重型战术防护套装“钢胆”!

嗯……不过这全身板甲的设计和制造其实也是个技术活,不是有个概念就能做出来的。欧洲工匠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才渐渐把板甲改良到了接近完美的形态,各个甲片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既能灵活运动,又将重量分摊到了全身使得战士可以轻松负担。东海商社离这一步还差得远,很多地方都只能用钢条做个骨架出来,然后把甲片镶上去,需要细微活动的关节处无法合理地用甲片完全覆盖,只能留出一些空隙或者用厚布凑合着遮挡一下,有的部位还出于美学考虑牺牲了实用性……总之,能拼出来就苦了他们了,细节不能要求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