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2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第2/3页)

但是郭瑾的兄弟们注定不会像郭阳一样废柴,这一点郭某人很有信心。

未来的纠纷和兄弟相残的局面眼看着无法避免。

自己死后孩子们的前景不妙。

这不行。

他对孩子们的爱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发生。

他必须要做点什么。

思来想去,郭鹏从帝国极壁的局限性之中与周王室的分封制度之中汲取了灵感,从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契机。

帝国极壁是一种概念。

讲的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的统治极限就在政令或者军队从首都出发之后100天所能抵达的地方。

100天的路程,帝国的政令和军队从首都出发之后,按照正常行走速度走100天,最后到达的那个地方就是帝国的统治极限。

超过这个统治极限,政令的滞后性和武力干涉的滞后性就会让帝国在这里的统治崩溃,无法维持。

此之为帝国极壁。

是稳定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制度的极限,是皇权下乡的超强君主专制体制下的极限。

超越极壁的地方,是帝国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成功占据的,羁縻是最好的结局。

帝国的疆域太大也不是什么好事。

以现在的这种交通条件,数百年之内难以发生改变,交通革命发生之前,帝国极壁将在自己手中实现。

所以,在帝国极壁之外给孩子们进行封国,对于郭瑾也好,对其他孩子们也好,就是最佳的选择。

能让他们发展才能,不至于郁郁而终,也达不成互相威胁的条件。

分封出去的诸国和宗主国魏帝国之间难以互相威胁。

就算是互相威胁,也不会是在几百年之内发生的事情。

除非工业革命真的提早到来,火车出现,钢铁时代到来,那样的话,才有可能让魏帝国打破原有的极壁,走到新天地的舞台上。

而工业革命不是郭某人一个人就能带来的,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不能少,需要很多基础条件才能共同催生。

需要充足的基础知识,需要足够的思想解放,需要一个社会的群策群力。

郭某人自认自己不是什么系统流霸主,对很多事情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知道火药的存在也要让人实验很久才能弄出来最基础的震天雷。

观察到了炒钢法灌钢法才知道如何炼出一块成熟的钢铁,需要哪些步骤和多长时间。

知道造纸术印刷术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堆砌去实验,从最开始的失败到后来的成型量产,也花了数年功夫和无数金钱才建成了秘密工场。

知道火炮的存在却苦于炼不出足够耐用的钢铁而造不出。

他不知道详细配比,也不知道如何去除杂质,他知道成品如何,却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具体操作。

知道开花弹的存在也不知道怎么操作。

知道火枪的存在也不知道怎么具体打造。

知道火车知道铁轨知道一切,却不知道细节。

他不知道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看起来好像什么都知道,但是真的落到实处,却两眼一抹瞎。

怎么做?

用什么做?

如何扩大产量实现量产?

他提出一个想法,工匠们面面相觑,询问他该怎么做,他不知道。

画一门大炮出来让工匠们照着图纸去做,工匠们也是一头雾水。

陛下,每一个部分的具体尺寸是多少?

炮管厚度是多少?

郭某人眨眨眼,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他只是一个皇帝而已,而不是技术流霸主,玩不来技术。

他所能做的,比当下人唯一先进的,就是他知道最终的成品是什么,知道最终的目标指向何方。

他能划定一个目标,让工匠们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不用走弯路,直接朝着既定目标去实验,去反复的失败,去反复的记录和积累经验,如此才能一点一点前进。

他能把进步的流程给出来,剩下的,那中间的过程,就要靠当下的人们去慢慢探索了。

任何进步,都是伴随着大量的社会需求和经验堆积还有无数前人的失败而达成的。

能够促成进步的,也必须是最终的量产,普及到民间,为全民所共用,而不是一两件精美绝伦的不计成本的手工工艺品。

郭某人摊牌了,他做不到。

三百年内都不可能。

所以他不担心自己探索出来的帝国极壁会在三百年内被打破,他的分封计划是切实可行的。

当然,如果后人中出现了什么特别强悍的能人,天纵之才之类的,按照他的展望真的实现了技术的飞跃从而打破了他的帝国极壁,那郭某人在天之灵,想必会非常开心。

可现在,他看不到任何一丢丢的可能性,会让自己的计划出现波动。

所以,他决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把孩子们放出去。

伴随着一些挑战性和危险性,让他们在外开疆拓土,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时也不会动摇和威胁到郭瑾的地位。

郭瑾是大宗主,郭氏皇族的大宗主,拥有发展建设最完全的土地和郭鹏为他积累的雄厚的资本,根本不惧外部威胁。

把孩子们对他造成的内部威胁转移为不成威胁的外部威胁,对郭瑾来说,也是放心的。

兄弟们在外征战,若能成功,就能在帝国极壁之外开拓华夏文明的新纪元。

华夏之外,还是华夏,如此不断地实现扩张,不断的扩张民族的生存空间,让大家都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或许自己的这一想法真正落实下去之后,就会成为改变历史走向的决定性步伐。

产生了这样的设想之后,郭鹏就开始秘密为这件事情进行准备。

比如自己打算扩张到什么程度,扩张到什么位置,如何巩固帝国极壁。

东南西北四个大方向上,因为地势和地形的不同,同样的人从洛阳出发之后走一百天所能抵达的位置是不同的。

有些地方就算能抵达到,也因为特殊的环境而无法治理,相当于废的。

帝国极壁是一种理论,在此之上的对外分封更是困难。

落到实际上需要仔细的勘探和思考,需要极其标准的测绘和论证,这在地理大发现以前是不可能的。

在人类对整个世界产生概念之前,都是不可能的。

而郭某人恰恰知道人类数千年探索的最终成果。

他知道地球,知道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甚至是南极洲,知道这些地方有多大,有多富饶,有多少人口承载力。

他心里有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为他的决定兜底,可以力排众议。

这是他的眼光足以超越一切帝王并且推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