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六月(第2/2页)

本来有王扶霖的,结果被骂怕了,连会都没敢参加。

“很多逻辑不通,抽掉了以‘理’为基础的金玉良缘,和以‘情’为基础的木石前盟的对立冲突。这条线索处理的失当,是导致全剧失败的关键。”

“王熙凤为电视剧增色不少,美中不足的是对她结局的处理,远不如原著‘哭向金陵事更衰’来得深沉有意味。”

“人物总谱铺排失当,导演应保一线人物,不应让宝黛钗逊于凤姐儿,而现在凤姐压倒了一切。”

“没抓住贾宝玉的灵魂,揭示出他的叛逆精神,刻画失之细琐平淡,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压不住全剧的阵脚。”

林黛玉受到了一致批评。

“没展现出她的内心世界和美好真挚的情感追求,反而将一个‘妒’字作为主要特征,使人反感。导演亦没利用影视手段,有效地弥补演员造型优势与表演劣势之间的差距。”

薛宝钗没有受到过多批评,却也没有赞扬,讲真,宝钗的戏份在87版确实很少。

最集中夸赞的,是探春线。

“编剧大胆尝试了一条新线索,丢失了一桩好姻缘,转被送去和亲,初觉不合情理,细想却在情理之中,且对应前文诸多铺垫。”

“在探春远嫁这场戏中,机位和拍摄角度代替全剧过分倚重的文学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环境空间造型介入情绪,和人物心理活动紧紧扭结在一起,使这个人物的处理卓而不群。”

“续作改编的部分,除探春线外没有任何闪光之处,且一些重要人物的行为和关键情节发展缺乏令人信服的逻辑根据,有的甚至不符合人之常情。可以说后6集的创作基本上是失败的。”

贾环、妙玉、紫鹃、尤三姐、湘云、秋桐等各因形象,气质,表演而受到批评。贾芸也捎带着提了一句:

“贾芸探监一场戏,将其塑造成了一种任侠风范,这是错误的。他外貌斯文清秀,是读书人的一种心机钻营,失之准确。”

许非看了摇头,只能说不同时代的理解不同。

自这部剧起,国内正式掀起了红楼热,一直持续了两年之久,专业的非专业的纷纷著书写作,尤其探春线的改编,引来一大堆学者支持或反对。

这时候,周汝昌和冯其庸两派还没势同水火。

周汝昌写了首诗,“朱楼搬演多删落,首尾全龙第一功。”

冯其庸也认可其成功之处,写道,“这是自有《红楼梦》以来最大的一次普及。”

说到点子上了,87版之前,人人知道红楼,看过的极少,电视剧最具价值的一点,便是普及。

至于观众方面,将剧情和演员分的很开,骂剧情不骂演员。

里面稍微有些特点的角色都红了,一帮漂亮姑娘,更惹得社会人士仰慕。

尤以黛玉最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