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第2/3页)

这本笔记里面的基础知识就非常扎实,文字也非常漂亮。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年代的人的字迹都很好看,这是赵曼曾经生活的那个年代不曾有的。

“这是赵雪彦的?”这本笔记对她的帮助绝对很大。

“他之前还不知道你要考试,知道了以后就马上打电话回去要他妈找出来的。”韩景瑜说道:“他都毕业这么多年了,找出来也不容易,另外雪彦的妈妈整理了几套试卷,对你应该有帮助。”

赵曼突然想起来,赵雪彦是参加过高考的!

这可真是很珍贵的资料了。

试卷看了几眼,虽然是很老旧的资料,但是现在的教育体制还是沿用十几年前的教育机制,除了外语那一门,把俄语换成了英语,其他的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太好了,太好了,我就要这个东西。”

她高兴极了,踮起脚尖来在韩景瑜的唇边“啪嗒”一下直接亲了上去。

女人的唇瓣软软的,带着香香的温度。

韩景瑜的脸“啪——”的一下就红了。

赵曼已经沉浸在喜悦之中了,谁知道男人往下一压,后背顶上了他厚厚的胸膛。

耳朵被他轻轻咬了一口:“晚上你等着。”

酥酥的,麻麻的,带着一点点奇怪的味道从后背脊爬了上来。

赵曼脸一红。

孩子们还没回来,韩景瑜就算再怎么想跟她亲近也不会挑现在这个时候,他只是浅尝辄止的跟她接了个吻,她的脸蛋就红透了。

两人磨蹭了一会儿,就听见孩子们从外面进来的声音。

首先就看到大娃哭丧着的一张脸,看来战绩不怎么样啊!

赵曼笑道:“怎么了你们,不会今天连张都没有开吧!”

恰是如此呢。

几个孩子已经没有了刚刚出去时候的兴奋感,二娃丧着一张脸说:“连个问的人都没有。”

这也——

赵曼心说新区的人也不穷,不仅不穷还是这一带最富裕的呢。

人家都说唐城是大城市,吃吃喝喝供给也是依托于新区,新区产粮食,产棉花,还有矿产,富得流油也

没差了。

大娃说:“别人卖东西的都卖的挺好的,我看到有个卖冰糖葫芦的,都卖光了呢。”

二娃也说:“卖风筝的也卖没了。”

赵曼啼笑皆非:“那你们是怎么卖的,你们不会连吆喝都没吆喝吧。”

大娃:“还要吆喝呢,我以为他们会跑来问我们呢,结果——”

结果就是没有人注意到这几个小破孩嘛。

这事儿不是挺简单的嘛,但凡是卖东西的,当然是要有人吆喝啊,没人吆喝谁知道你卖的是什么东西,谁知道你东西咋样。

赵曼:“你看卖冰糖葫芦的,插在棍子上面,当然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卖冰糖葫芦的对吧。”

二娃想想:“对哦。”

赵曼又说:“卖风筝的,肯定是把风筝插出来,让人看着风筝在飞对不对?”

大娃想想:“也对。”

赵曼又问:“那你们卖瓜子的就站在那里,谁知道你们在卖瓜子?”

三儿子:“……”

傻了傻了,刚才真的是傻了。

白白在礼堂外面吹了半天风,冻了一个小时回来,还不知道自己哪里没做好。

瓜子不摆出来,不吆喝,谁知道你是在那里卖瓜子的啊。

二娃脑瓜子灵活,想了想说:“那咱们是不是要摆出来就行了,咱们还要做个招牌,这样过来过去的人才知道咱们是在卖瓜子啊!”

大娃说:“那咱们叫啥?”

二娃:“你刚刚不是还说这是瓜子大王嘛,咱们这个瓜子就叫瓜子大王。”

赵曼笑道:“瓜子大王,好大的口气,不过不错,咱们的瓜子大王的事业,就从新区礼堂开始,走向明天,走向辉煌。”

第二天一放学,几个孩子蹭蹭蹭就先把作业做完。

做完作业以后,就开始动手搞招牌。

首先是“瓜子大王”几个字,几个孩子在外面找了个木牌子,看着还有点样子,让韩景瑜帮忙写字。

这韩景瑜近来也恰好没事,就由着几个孩子们胡闹,从他以前的书房的角落里面翻出来墨汁跟毛笔,飞龙走凤写了几个大字“瓜子大王”。

他的字写得很漂亮,看起来像是练过的。

赵曼还不知道他有这一手,惊讶道:“你的字写得真好看。”

不像她,写得跟鸡爪子写出来的

一样。

被媳妇夸了,韩景瑜轻轻抿了抿唇,嘴角微微上扬,一言不发的开始写:“五香瓜子,两分钱一杯”。

他的字体张扬大气。

这个年代,钢笔字写的好的比比皆是,毛笔字要能写的这么好,得要点本事才行了。

不光是赵曼,孩子们也狂吹爸爸的彩虹屁。

赵曼就好奇嘛,韩景瑜那样的出身不可能有练毛笔字的条件啊。

挽着他的手臂再三央求他:“说说嘛,你怎么会写毛笔字!”他到底有多少是她不知道的。

这人在村里人嘴里,就是那种非常聪明的人设,从小就比同辈的人要优秀太多太多了。

韩景瑜这人内敛,拗不过她这样又是撒娇又是耍赖一样的模样,道:“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个前清秀才,我跟他关系还不错,是他教我写字的,那会儿还没有破四旧,秀才还在村里教过书的,大部分的小孩子都坐不住,写字连笔都拿不牢,可我能写,我也能坐得住,就给了我一只毛病,让我沾水练习,后来就是因为我字写得好,大娃二娃的爷爷才看中我的。”

没啥存在感的三娃提醒:“还有我,那也是我爷爷。”

二娃笑嘻嘻的摸摸他脑袋:“你这小脑袋里面都不记得爷爷了哦。”

当时韩老将军回来以后,自己要求住进疗养院去了,军区的疗养院都是老熟人,韩昌君也因此来了新区。

这席话倒是勾起几个孩子的回忆,大娃二娃对爷爷还有清晰的印象,就是有点想爷爷了。

三娃年龄小,从南方过来的时候不过三岁多,对老人已经没啥印象了。

不过还是清晰的记得有这么一个爷爷。

孩子们这回是做好了准备,早早的就到礼堂占好了一个绝佳的位置,找到了一个很显眼,但是又能避风的地方。

卖冰糖葫芦的老头也来了,做了好几种冰糖葫芦,一种山楂的,一种苹果的,都是红彤彤的看着喜气洋洋。

孩子们都爱吃糖,看到冰糖葫芦简直都快要挪不动脚了。

老爷爷的山楂冰糖葫芦跟苹果冰糖葫芦都是卖五分钱。

孩子们都喜欢红彤彤的东西,站在冰糖葫芦旁边挪不动腿,拉着妈妈就说:“妈妈,想要!”

五分钱的冰糖葫芦,对

于一般家庭来说也不算贵,一般父母带着孩子来看个电影,也会适当满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