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天上掉下个玛丽苏(十六)

不过锦元也有条件,除了自己拟定招生的章程,还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关于后宫里面那些姑娘,如果她们愿意,要跟着自己一起做这件事情。

那些本应该是自己的妃子,现在要到外面去当什么书院的先生,齐聘肯定不乐意,不过他拦不住那些已经感受过自在的姑娘们,也做不了她们背后那些家族还有慕容易的主。

反正自己家姑娘在后宫,一时半会也当不上名正言顺的妃子,哪比得上跟着仙人成仙得好,那可是惠及全家的好事,不是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呢。

再按照慕容易的说法,这些未来娘娘为的可是天下百姓,当然要全力支持,反正齐聘现在想要掌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些姑娘几乎全部跟着锦元出了宫,这让齐聘气了个半死,这些势力的女人,自己堂堂天子,竟然还比不上一个虚无缥缈的长生。

开书院这是锦元的老本行,她做得一向很顺手,不过为了避免富贵人家的孩子太多,对于招收的学生,锦元要求要自己亲自考核。

这一些人都没有什么意见,他们旁敲侧击在洛仙人身上无法拿到的长生之法,现在自家孩子有机会学到,管什么条件不条件,先答应了再说吧。

在这些人通力合作下,位于皇宫不远处的承仙书院很快就建好了,按照锦元的要求,翰林院和禁卫队中也分别给她准备好了老师。

为了这几个老师名额,这些人几乎都快打破头了,然后又被她给刷回去了,滥竽充数的全部重选。

有了这个经验教训,承仙书院招生的那一天,前来报名的孩子都快排到城门外头了。

锦元教过的那些小姑娘,正好能负责起这次的招生工,因为慕容易,她们连皇宫都快住成自己家了,一点也不怯场,办事干净利落,互相协作,场面虽然热闹,倒是也有序。

光是从选学员这事上,很多人都明白了,玉昆真人选人不拘一格,不看家世才能,而是要看仙缘的,哪怕你是皇家子弟,没有那点飘渺的缘分,那也是不成的。

为了增加缘分的概率,不少人家把自家适龄的孩子全给带来了,反正玉昆真人说了,书院不拘男女。

而现在连老婆都没有的齐聘,则是让李全去准备了许多无父无母的孤儿,这个机会,刚好能够正大光明的培养出自己的势力。

按照以往时间的经验,锦元在书院里布下了三处阵法,分别考察这些学生的品性,悟性和毅力,通不过这三处阵法的,自然不就能入学了。

这方法完全不看家世和权势,全凭孩子的悟性。

杨姑娘穿上了统一的工作服,举手投足之间自带一股稳重,不过人实在是太多了,她在登记的间隙还是忍不住,悄悄弄了一块肉脯吃,然后很快又恢复了原样。

阿娘就在那看着她,不能让他们看见,要不然又要说自己不懂事。

测试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小贩还在这里开始摆起了小摊,叫卖声里夹杂着没有通过的大哭声,家长的怒骂声,还有小声的抽泣声。

能被选中的人始终是少数,与这样的机会擦肩而过,让很多孩子都忍不住哭泣。

让人觉得意外的是,被选中的那些孩子,世家大族的子女反而偏少,很多孤儿乞丐以及小户人家的孩子更多。

大户人家的孩子连苦都没有吃过几回,心性和毅力自然比不上那些把苦头都吃遍了的孤儿。

结果出来后,几家欢喜几家愁,送过来的孩子中,竟然是齐聘占了大头,不过都还是些不懂事的孩子,未来会变成怎样,也不是他能决定的。

这些孩子被分成不同的班级,认字读书练武,基础都打好了,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锦元还把每个学生的作息时间都安排好了,不少大人知道这些安排以后,也偷偷跟着学,连许多纨绔子弟都开始抱起四书五经。

练武之后,别的不说,至少身体会好很多,有了效果,这让这些人更加热情的学习了。

里面的孩子更不用说了,为了能得到玉昆真人的指点,拼了命的学习。

偶尔,锦元还要带着他们到西城去帮助孤寡老人,或者是带着她们出门踏青,看看不土地农作物,锦元不光要让他们学会知识,更要学会思考,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人随意利用,成为慕容易他们手中的棋子。

天下的目光都在玉昆真人修仙这事上,湘水城的苏若宁,趁着这个机会大肆发展晋地的商业和军备。

洛宁好不容易给她争取来了那么好的机会,不利用才是傻子。

这几年晋地的发展天下人有目共睹,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人人都可以吃饱穿暖,军队实力大涨,百姓不用担心山贼土匪,小偷强盗。

哪怕是遇上天灾,晋王也会弄出各种政策,帮助百姓渡过难关,那里没有可以任意处置人性命的纨绔子弟,行事都依靠律法。

百姓不用担心自己被权贵欺负,无处申冤,不用担心赋税徭役,不用担心灾荒年间,自己要卖儿卖女,沦落成有钱人家的奴仆和佃户,更能拥有自己的土地。

在晋地不论男女,孩子可以去上学读书,大人可以在工厂找到活干,只要勤快肯干,养活一家老小肯定是没问题。

这样的地方,引来了大规模的移民,他们背着包袱,带着孩子,前往那个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苏若宁又弄出了一批安置这些移民的办法,发展期,工厂和土地总是需要人,来再多她都不嫌弃。

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安心又向往的地方,有了更好的选择,能当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将就。

其他人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没有人,他们就是有再多的钱,谁来种地,谁去打仗。

不管他们用出千般手段阻拦,严厉的刑罚,不仅拦不住这些人,还让他们更多人往晋地跑。

离晋地近的地方,连整个村子都跑过去了,一直到收税时发现数目不对,县官才发现这个问题。

本地人口关乎官员的政绩考评,丢了那么多的人,不少官员被摘了乌纱帽,可是这也补不回来那么多的人。

欧阳承还没有那么蠢,他没有用严厉的手段阻止这些人去晋地,而是也用了晋地的手段,比如说减赋和鼓励商业,修建水利发展。

这些举措还真的起到了一些作用,只要能安稳的过日子,大部分普通人都不愿意背井离乡。

苏若宁做的一切都放在了明面上,西楚的欧阳承别的不会,学东西倒是很擅长。

苏若宁知道以后冷笑一声,把消息扔到了一边,和司徒晖慕容易相比,欧阳承至少敢做也敢当。

那两个是伪君子,眼界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欧阳承是真小人,学东西倒是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