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战局,有些不妙了(第2/3页)

旁边二人期待地看着李峥,纷纷点头。

就他们的研究员工作属性而言,出论文是相当重要的工作指标,无论是评职称还是年度评优,都相当吃这个数据。

更何况是这种经过实践检验,在重大项目中有所建树的论文。

“好啊,出啊。”李峥跟着点头道,“我和林逾静也是借着同行的论文才走到这步的。”

“是是,不过这个……”刘站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谁来主笔……谁来梳理……咱们还要一起商量商量。”

“我都可以啊。”李峥傻呆呆点头道。

“哈哈,是吧……”刘站起尴尬一笑。

另外两人也一起赔笑。

李峥也不是很懂,就跟着一起笑。

还是林逾静趁机踩了他一脚,贴在他耳边悄咪咪说道:“渣猹,他们是在商量论文署名顺序。”

李峥恍然大悟。

发表论文似乎是有第一署名人啥的说法的。

在有些职称、学位的要求中,不仅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还要满足相应的署名要求。

关于这些,李峥当然是无所谓的。

“不用了,不用了,你们来就好了,主要工作还是你们跟天大做的。”李峥忙说道,“回头我们把资料都发过去,你们辛苦辛苦整理一下吧。”

林逾静也跟着点头道:“我专业也不是这个方向的,署名你们用吧。”

三人同时一喜,紧跟着面色变得庄重神圣起来。

这两位……

是天使吧?

在单位按部就班干着干着,大突破大论文就送到嘴边了。

本来要愁一两年的事情,一周之内就莫名其妙的搞定了。

尤其是这个……不太敢直视的女孩子。

似乎比李峥聪明体贴很多。

“这样是不合适的,有违事实。”刘站起揉着头皮笑道,“不过实话实说……署名对于我们确实很重要……你们现在还体会不到这个压力。”

“理解,理解。”李峥笑道,“你们跟天大商量就好了,不用考虑我俩。”

“还是要考虑的。”刘站起来回望着二人说道,“两个第二署名人可以么?”

“不用,不用。”

“不行,这个得有,不然太过分了。”少白头跟着说道,“虽然我们进行了很多实验和模拟,但核心思路和算法构建是你们搞的,没有你们的名字和认可,这个论文不能发。”

“那就……三四署名吧?”李峥转望林逾静,“你觉得呢?”

“都行。”

“嗨,这个再商量吧。”刘站起继而问道,“除了名字,还要填写单位院校的,你们具体是……”

“樱湖中学。”二人同时答道。

三人一怔,突然感觉一切又都不好了。

想想看,在航天系统核心技术期刊的论文库中,有人找到了一篇名为《基于XGBoost和自回归模型的发动机故障优化》,这样高逼格的深度专业论文。

然后期待地打开,想看看作者是哪位大佬的时候。

两个“樱湖中学”PIA地就糊在了他的脸上。

这一定会被投诉举报的吧……

刘站起擦了把汗问道:“要不,单位就写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吧……”

正说着,一行人刚好进来。

陈鸿兵当先笑道:“怎么了,不叫花名叫本名,讨论什么严肃的事情呢?”

几人同时起身,刘站起一面颔首一面笑道:“说论文的事情呢,陈主任您不知道,这次的突破够出至少两篇论文了。”

陈鸿兵一听这个就来劲了:“那可不能欺负我们年纪轻啊,在职单位是一院一部,必须写清楚啊。”

“是是是……”刘站起不再搭这个话茬,生怕被陈鸿兵直接要走了第一署名,这便冲沈听澜颔首道,“沈总工这次的安排真的是画龙点睛,本来就说我们凑一起试试,谁知道成效这么明显。”

“是啊,这谁知道啊。”沈听澜笑得也有些茫然,本来她只是给李峥创造学习条件的,谁知道一下子就创造出生产条件了。

再之后是周成龙,上去就给了李峥后背一拳头:“峥神,我准备到逼呼你的问题下面,书写新的故事了。”

“哪有这种问题,别闹。”

“有啊。”周成龙赶紧掏出手机点了进去,“《如何评价2019年物化双料竞赛冠军峥神(美神)》,几十个回答呢,还有一个人号称是你的同桌呢,说你有喜欢上课偷偷画女生的怪癖,老偷偷看她腿。”

周成龙饶有兴致地挑眉道:“真的假的?”

“……假……假的。”李峥咽了口吐沫。

“呲呲……”林逾静咧嘴道,“小肥腿很香吗?”

李峥侧头道:“主要是……那样的腿更锤炼画技……尤其是被袜子包住的那个衔接部位……”

“还说不喜欢小肥腿?”

“不喜欢。”

“打……打扰了……”周成龙意识到自己似乎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赶紧开溜入座。

就在他们聊天的同时,六院的几位工程师沉着脸走进了会议室,气氛逐渐凝重了起来。

李峥才发现,这次会议规模还挺大的,之后又有几人入场,都是与陈鸿兵并排而坐。

最后竟然连赵振华也来了。

人基本到齐后,会议正式展开。

首先,由十一所刘站起,从技术层面上对呈交的故障报告初稿进行了讲解,当然也顺便撇清了责任,表示这都是算法上的尝试,并不代表绝对准确,只是有很高的可靠度罢了,他说话的时候也提到了天大实验室团队,以及一部的骨干工程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他汇报结束后,六院的负责人上场,介绍下午的加急试验报告结果。

这次试验是依据十一所给出的分析量身定制的,总共三次实验,都完美复现了故障,且在数据准确度上,达到了78%,81%和85%的高度契合。

同时,这个故障模型,也与周成龙给出的第一故障模型高度一致。

总体上,基本可以确定故障位置了。

之后,就是进行更多的试验,得到更多的稳定样本,如果十次试验中重现率达到90%,即可盖棺论定。

那时,故障归零也便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步,很快便可申请归零评审,由专家委员会给出结果。

毫无疑问,工作实实在在地推进了一大步。

振奋的神色,也终于出现在了赵振华的脸上。

只是,六院的工程师却兴奋不起来。

现在故障基本定位,是纯粹的发动机问题了,与一院的总体工程无关。

虽然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但他们也无从推诿。

实际上,面对十一所的分析报告,他们远比一院还要配合,三次实验都是加急加快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