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大肥肥皇上的尴尬(第2/4页)

而不是以往那样,都给贪官给收自己荷包了。

至于皇上和朝廷说的,人头税增加,人口缓慢增长,老百姓也模糊明白。

大道理他们不懂,可是这家孩子多,四五个读书的、自家勒紧裤腰带供应还需是紧紧巴巴的;另外一家孩子少,只有两个读书的,还有余钱培养孩子的个人小爱好……

这将来,这些不同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那能力才华能一样吗?

听说那富贵人家的孩子,三岁就开蒙,四五岁就能熟读史书,还会吹乐器,还会画画儿……你忍心你家孩子将来啥也不会,就会读书?就是光比读书,你也比不过娘胎里就学习的啊。

可别说富贵人家的都是纨绔,除了几个真不可救药的败家子儿,你看哪一家真纨绔了?看到没有?那明朝传下来的文征明的后人不还是江南望族?那宋朝传下来的岳父的后人不还是将军?

天生的神童全大清没有多少个,大家都是智商差不多的普通人,比拼的就是各种教育资源,吃饱喝足后,谁也不想自家的孩子落在其他孩子后头。

“要我说,人头税增加很应该。县里花全县税赋建的学院,一户人家两个孩子,你家孩子五个,你这一家顶人家两家半……这也不公平啊。其他人家一天一包垃圾,你家一天产生两包垃圾……”

“孩子多了,是多子多福,也是难处。比如我那邻居,供应不起三个孩子读书,就要其中一个不读,你说要哪一个不读?哪一个都不愿意啊。”

“昨儿老秀才说,朝廷的意思是,每一个小娃娃都是宝贝,都要好好教育,不放弃任何一个,都要好好教育。”

“还是我们小殿下心善。以前的孩子能吃上饭养活就感恩戴德,现在不一样了,不光要吃上饭,还要吃饱,还要读书……”

“这话有道理,皇上也说了,暂时条件达不到,我们都尽力就成。怀上了就要生,生下来就要养。那有什么办法,他们没有投胎到富贵人家,就只能这样。反正都比我们那时候的日子好太多了。”

“对头对头,多子多福,有人想交纳人头税还没孩子那。日子好了要惜福,都吃饱喝足了,还有其他更大的难处?咬咬牙撑下去孩子大了就好了。”

老百姓想得很开,干劲儿十足。朝廷一边清查土地,一边绘制地图,一边探访民情……然后,“发现”大问题了。

真的“大”问题!

许多官员,不光是官员、那些进士、举人、秀才……凡是有功名的,比如他明明只有三十亩土地免税,他虽然名义上也是三十亩,可他实际上有一百亩!

挂靠在他名下的土地都是来自相邻亲友,他当然不是免费帮忙,而是收取一定的费用,反正比朝廷税收少一点儿。

他的亲友满意,他也高兴,可是国库里应有的收入少了很多啊。这不是偷盗国家税赋肥胖自个儿?到最后还是“朝廷”成恶毒的,你自个儿成好人了?

以往朝廷对于这些行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官僚体系抱团嘛,官僚体系掌握权力总要给自己一定的优待嘛。

要不干嘛人人都想当官那?

可是这次不行啊。朝廷自从科举改革后,录取的秀才、举人越来越多,这么多的功名之人,都靠喝着国库的血?考一个功名理直气壮地喝血一辈子?

皇上震怒。

有官员组成的朝廷哑巴。

工商农阶层……不再和以往一样,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不再沉默。

工商农阶层的人已经意识到,他们其实给国家付出很多,他们勤劳做事儿,他们老老实实地交税!

他们,比那些只会读书,只会科举,除了一个功名什么也不会做,甚至还不做好官儿,贪污受贿、纳小妾养戏子鱼肉乡里的坏官,高尚很多。

他们的小殿下说了,他们一辈子本本分分、勤勤恳恳地做事,给老人送终,养孩子,养孙儿,养家糊口,他们就是成功。

而这些人,都是蛀虫,都是寄生虫!

就是唱曲儿也是卖唱了。凭什么功劳也没有的蛀虫和寄生虫们,高高在上地享受?

他们的皇上劳心劳力,他们的小殿下都天天忙忙碌碌,所有人都在学习、在做事,这些人凭什么!

工商农阶层的老百姓愤怒。

八大胡同的人、三教九流的人也都愤怒——我们不辛苦劳作但我们也做事儿了,我们不是良民,我们的身份低人一等,你们凭什么高高在上!

就是那些挂靠在有功名的亲友名下的农户们,也情绪不佳,也不再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

无他,粮食翻倍增产,总体税赋却没有增加,他们不需要再为了节省几文钱的土地税,把土地挂靠在功名亲友的名下。

以前粮食太少,人人都觉得税赋重,都觉得科举是唯一的一条路,举家举族供养一个读书人有了功名,自然是全家、全族的人都跟着沾光。

可是现在不同了啊。

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读书了,秀才举人眼看着要满地跑了,如果他们以及他们亲友的土地都免税,呵呵哒,国库就空荡荡了啊。国库没有银子意味着什么?国库光靠收取商业税赋那才多少?!!!

关键,没有农户缴纳粮食,国家没有粮食了啊。国家没有粮食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军队的人吃不上饭,意味着国家没有士兵保家卫国,四处征战,知道后果吗?!!!

改革,必须改革。

匠人们都能耐的都要上天看月亮了,农人开垦荒地也有了收入了,商人跑商山上海里的辛苦,你们这些士族文人,呵呵哒——

这两年清官越来越多了咱就不说了,那是皇上和小殿下、皇子们、很多人很多人打击贪污的收获。

其余的,在衙门里做师爷做讼师做小吏的,上下左右通吃拿银子,躺在免税土地上享受,平时抬着下巴看人,开口闭口“之乎者也”——

也没见你们写了什么诗词文章传世,这几年科举改革后的秀才举人还好,那些只会八股文章的,在学院当老师也只能教教小娃娃识字,整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狗屁不通。

布拉布拉……

布拉布拉……

一个个读书人懵:我们当年科举就考八股文章啊,我们当年辛辛苦苦考科举为了谁?

就是挂名土地的事儿,难道就我们的错误吗?

皇上也懵:当年……当年大清进关,面对农业大平原一脸懵,很多规矩制度都是随了前朝,前朝、乃至唐宋元明历朝历代,都是大大地优待士大夫文人士族……

皇上想说,朝廷已经在吸取教训了,比如那宋朝就是因为对功名之人优待太大,不事生产的人太多,税赋少还要养着宗室外戚军队等等等等……导致国库经常入不敷出赤字连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