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正文完结(三)(第3/3页)

哪怕知道女儿是想让自己为她说情,听到她说喜欢爹爹这样的话,项羽还是忍不住眼角带笑,甜弯了唇角。

“那人居心叵测,合该给他个教训。”

看着眼前父慈女孝的一幕,周宁:“……”

自从有了周安,周宁越来越多的体会到无奈、无语以及无可奈何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没说不该教训,只是,”周年的视线从项羽身上落到周安身上。

周安的身子一僵,一边知错的放开了抱着自家爹爹大腿的小手,一边不停的用求救的可怜小眼神向自己父亲发射。

项羽的慈父心哟,一下子就揪了起来,“安安还小,做事难免会考虑不全,咱们慢慢教,你别着急。”

周宁失笑,孩子真是有魔力,曾经脾气最爆的项羽竟也做起和事佬劝起她来了。

周宁看向周安问道:“你也觉得你还小吗?”

周安眼珠子一提溜,思索考虑了一会大和小的好处,而后背着手摇头道:“不小了,安安六岁了,是大孩子了,今年便能同母亲父亲一起参加宫宴了。”

她六岁的生辰要大办,所有的朝臣命妇都要来参加,周安是个喜欢热闹的,哪里能忍期待已久的事落空。

周宁笑了笑,“那你同我说说,你觉得你这件事做错了吗?”

“儿臣觉得,”周安小心的观察着周宁的神色,“也称不上错,只是细节上不太妥当。”

“咳。”项羽没忍住背过身轻咳了一声,不太妥当的让此事传入了他们的耳朵吗。

周宁轻轻一笑,“哦,为什么?”

皇太女很有自己的一番道理,“一来此子亲口说了他喜欢弟弟妹妹,二来他确实有轻视女子,不服不满女儿为皇太女之心。女儿的处置,既让他有了得偿所愿的希望,有机会迎来弟弟妹妹,又通过其母娶夫,教育他男女平等。”

不仅男子死了妻子可以再娶,这女子丧夫同样能够再嫁娶。

“那又有哪一处细节不妥当?”

周安眸子一转,她确实懊恼自己没封锁住消息,叫此事传到了母亲耳中,可是她也知道,没有什么事能瞒得过母亲。

周安低垂着头闷声回道:“应该先问过他母亲的意思,时下有不少女子以为夫守节为忠贞,若她一头碰死了去,女儿会被人骂顽劣跋扈。”

周宁轻叹了口气,温柔的抚了抚女儿的头顶,温声道:“母亲知道你聪明,只是你既然也想到了,那为什么不做得再细致些?”

项羽愣住,原来先生是气这个,还有安安,这么小的人儿,心里那么多成算?

周安有些别扭的转开脸,说不出话来。

从小从小,就总有人嫌弃她是个女孩如何如何,即便她的功课那样好,骑射拳脚也不差,可就因为她是个女孩,他们便轻视她小瞧她。

他们既然总觉得女孩不当大用,是胡闹的性子,那她就胡闹给他们看。

总归是那人先说了他喜欢弟弟妹妹,她一个小孩子哪懂那么多。

周安闷不啃声的看着自己的足尖。

项羽瞧着一下子又心疼了,虽然他也不理解女儿为何想到了却不做。

周宁笑着又揉了揉她的脑袋,不再追究此事,只笑着道:“后日便是你的生辰宴,母亲会正式的将你介绍给文武百官和命妇贵女,你是大周的皇太女,是大周未来的女帝,不用太在意个别人心里怎么想。你如此尊贵,和一些畏惧你的只敢使小手段的人计较,有**份。”

只有在势力、地位不如或者相当的时候才需要耍心眼用手段,而在君权已经高度集中的大周,她不必也不用如此费心。

不好用的臣下舍弃或者处置了便是,与他们费心思计较可不是自降身份,而且还容易引出一些别的麻烦,反倒叫人有了攻讦处。

“周安,你要看得更远些。”

对于唯一的女儿,在她表现出对权势有极大兴趣后,周宁也是费了心思教导的,自然也是寄予厚望。

“是,儿臣知道了。”

周安确实不愧是周宁亲自教导长大的,到了她生辰宴这一日,她还特地寻到了那日那臣子的母亲道歉。

“此事,是我思虑不周,尽顾着江博士的一腔盼望弟弟妹妹的心情,倒忘了问过夫人的意见。”

周安这个谦道得极有诚意,又极没有诚意。

有诚意,是因为以她的身份,根本用不着放下身段对一小小博士的母亲道歉。

而没有诚意,便是因为她只承认了自己思虑不周,却前有江博士想要弟弟妹妹为由,后没有撤销指婚的弥补措施,所以只是句场面话罢了。

但有时候场面话又极其重要,至少,若江博士的母亲往后因指婚之事有了什么不好,半点也怪不到皇太女身上。

哦,指婚,那不是你自己儿子想要弟弟妹妹求来的吗?皇太女胡闹?皇太女才六岁,而且人家以皇太女之尊给你道歉了你还要如何?

一句不咸不淡的道歉,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在场的朝臣对视一眼,心中都对这个小小年纪的皇太女生出些敬畏之心。

吕大嫂和吕二嫂也是怔愣的看着坐在上方气派的小人儿。

吕二嫂是单纯惊讶于周安小小年纪便气势十足,而吕大嫂则是惊讶于周安的五官长相。

这分明、分明有三分像她的夫君吕泽!

都说外甥肖舅,皇太女长得像她的夫君,那陛下,吕大嫂握着酒杯的手擦点没将杯子捏碎,陛下是吕家的血脉!

她就说,就说,当年垓下之战,小妹与刘季的对话,她一句不漏的都打听了来,小妹连滴骨认亲之法都能驳倒,焉知她没有操纵滴血认亲的手段?!

“你怎么了?脸色这样难看。”吕泽发现吕大嫂神色不对,关切的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