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第2/3页)

因为,他站在这里的瞬间,那些印在资料里、建在模型里的桥梁方案,一个一个跳了出来,在每一座可能架起桥梁的山峰,展现出自己雄伟壮观躯体,在深邃的浓雾中,成为人类征服群山的见证。

2900米海拔、1000米的跨度、600米落差,终于有了实感。

律风努力调整急促的呼吸,凝视着乌雀山久聚不散的雾气,寻找符合地形图的落位点。

他双耳轻微轰鸣,似乎有些缺氧。

当厚实的防寒服震动起来的时候,他差点以为是自己的手臂在发颤。

律风诧异的拿出手机,惊讶于乌雀山竟然还有信号。

“喂?”他的声音带有雀跃的喘息,无论电话那端是谁,都能接收到他的喜悦。

然而话筒那边一阵沉默。

律风还没能再喂出第二声,就听到一阵阴沉的质问:“你在做什么?”

“啊?”律风没能第一时间听出是谁,仍是粗重呼吸回答道,“爬山啊。”

那边愣了愣,忽然传出低低的笑声。

律风莫名觉得这笑声熟悉无比,他皱着眉赶紧看了看通话界面。

陌生号码,但是这串数字……

殷以乔?!

律风顿时变得紧张局促,之前充沛于灵魂的兴高采烈全都凝聚在了咽喉,绷得他不知所措。

他不知道殷以乔在笑什么,更不知道殷以乔为什么给他打电话。

但是他听着这声笑,本能觉得忐忑不安,好像他做错了什么事情,被师兄发现了似的。

律风皱着眉抱怨道:“你笑什么啊。”

殷以乔轻咳一声,恢复了他一贯温柔体贴,“你在哪座山上?”

绝口不提自己为什么笑。

律风气息稍缓,轻轻哼道:“乌雀山,很远的。都说了我出差,你别等我了,早点忙完回英国吧,代我向老师问好。”

殷以乔说:“小风,我总不能跟爷爷说,我回了一趟中国,连你人都没有见到——”

忽然,律风听到身后隐约传来聊天走路的声音,也顾不得听殷以乔在说些什么,赶紧和他道别。

“不说了,我同事都上来了。”

说完就挂,特别不客气!

律风转头一看,发现周五一终于拖着钱旭阳和钟珂上来了。

刚到山顶,钱旭阳把背包一扔,瘫坐在地上大口呼吸,一副连话都说不出的模样。

钟珂也没好到哪儿去,脸色苍白的出气多进气少,叉着腰站在山顶,转头问道:“周哥,这快说吧,方案一在哪儿取的点?”

好像只要周五一指出了选点,任务就算完成,她马上可以顺山而下,回家躺平了。

周五一拎着测距仪,走了几步,指了指斜下方一个平坦坡度。

那里竟然还插着一面小红旗。

“看到旗子没有?”他手指一划,笔直示意对面的山坳,“到对面,还有一面。”

鲜艳的小红旗,成为了测量员留给设计师的标识。

可惜除了标识,乌雀山再没有留下更多的痕迹。

适应了山顶的冷空气,律风很快开始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实地勘察。

他放下背包,拿出了单反,拍摄下了方案一的落点位置,更多的焦点,对准了整座乌雀山。

一座桥梁的一个方案,就有两个山峰的选择。

他们花了两小时登山,待会还要下山,再去对面登一次顶峰,才算考察完方案一的选点。

看起来充足的时间,花费在路上过多,所以律风始终忙碌于记录乌雀山的实景。

周五一架起了测距仪,随时可以帮忙测量律风想要的数据。

可他看到律风用单反拍摄了乌雀山之后,又拿出了速写本,站在相同的位置,用手上的笔,重新绘制起乌雀山来。

他落笔极快,几个来回,就勾勒出乌雀山的走势。

周五一觉得奇怪,他很少见到拍过照的人,还要再画一次素描的。

然而,他从吴院那里听说过律风的事情。

年轻,但是才华横溢。

只不过是学习了曲水湾大桥,就能完成三角钢型支撑的应用,设计出一座新的越江桥来。

于是,律风在周五一眼里,显得格外不同。

别人做了重复工作,他一定会笑着说傻。

换到律风身上,成为了独特的设计习惯,一定是律风设计出越江桥的制胜技巧。

周五一在旁边架起测距仪,测量数据。

等到律风停笔,他才充满期待的问道:“有新的解决办法了吗?”

简单的问题,包含了各种复杂的情绪。

负责乌雀山测量项目开始,几乎每一年、每一次设计到场,他都会问相同的问题。

律风读得懂他的神情。

乌雀山大桥在他们心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也是一个满怀赤诚的希望。

希望长达十二年的项目,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希望这座横亘在藏区门前的大山,拥有一道通途捷径。

“暂时没有。”律风勾起温和笑意,“不过,一定会有的。”

他们花了整整一天上山下山,才走完了方案一两个落位点。

周五一开车回到丹拉县小旅馆的时候,天早就黑了,县城里亮起了橘黄明亮的路灯,照亮了唯一的主街道。

他们四人都住在旅馆里,一人一间,同吃同住。

临别了,周五一叮嘱道:“今天早点休息,明天去方案二的选点会更远一点。”

钱旭阳脸色煞白,问:“又要爬这么久的山?”

周五一哈哈大笑,“你要是爬不动了,明天不来也可以啊。”

钱旭阳撇撇嘴,没说话,拖着背包就回了房间。

周五一见状,跟律风、钟珂挥挥手,也往自己房间走。

律风关上房门,将背包里的相机拿出来充电。

他将速写本放在床上,准备洗完澡继续战斗。

偏远山区小旅馆,水温不高。

律风快速洗完,擦干头发,裹着被子拿起速写本,一页一页回顾方案一的困境。

透过文字和建模看到的方案,与他实地勘察的感受截然不同。

在设计院里,律风仅仅觉得方案一难度大,具有挑战性。

等他亲自走了八小时泥土山路,才对资料里“吊装、运输困难”描述出的挑战性,有了清晰完整的认识。

方案一的乌雀山大桥,桥面与谷底落差高达607.9米。

在这里建桥,首先要解决山下到山上的高速问题。

否则,连钢材水泥都运不上来,更不用谈什么吊装了。

建桥难,建高速也不轻松。

按照周五一的说法,要在方案一选点附近建成直通高速,坡度和曲度又会成为道路分院的重大设计难题。

一个方案,两头突破,国院道桥两兄弟,谁也别想跑。

律风笑着抱起速写本,仔细写上自己今天勘察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