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帘风絮(第2/13页)

太皇太后倚着靠背,眉间的阴霾渐散了,心道也的确没到要杀她的地步,贸贸然动了手,皇帝那里不能依,太子也要吵翻了天的。还是再看看吧,一来慕容家的老十六还没现身,指不定在哪个暗处看着。二来也是为了皇帝和太子,宇文家出情种,如今明面上看不出什么,杀了锦书易如反掌,可万一她一死捎带上那两个,岂不功亏一篑!

眼下叫人操心的是皇帝,太子或许是年轻图新鲜,皇帝呢?他从前对皇考皇贵妃的感情只能埋在心里,眼下一个大活人送来了,就像宝贝失而复得,那股子劲头一时半会儿且消停不了。还是要看锦书的,她不愿意,谁也逼迫不了她。远着就成了,拉个清水脸,说话带着疏离,再热的心也经不住一海子的冰水浸泡。大不了哧溜一声,冒出团白烟来,风一吹,也就散了。

“既这么的,那我就瞧着你了,咱们有言在先,只要你醒事儿,我自然不会亏待你。可你要是给我出幺蛾子,那就不论皇帝还是太子了,谁都救不了你。”太皇太后深知道打个巴掌给颗甜枣的道理,一通威胁之后,嘴角又挂上了和蔼的笑,招了招手道,“好孩子,到我这儿来。”

锦书暗暗大松一口气,看来又捡着一条命,忙依言跪在拔步床前头的踏板上,把手放在太皇太后的手里,做出亲热贴心的样子来。

太皇太后反复摩挲,一面不无哀戚地说:“我看着你,就像看见了你姑姑。你姑姑在时和我最亲,天底下就找不着比我们娘俩更好的婆媳。她性子好,不端架子,可惜阳寿短,才满二十三就薨了。我常觉遗憾,我们娘们缘分浅。如今有了你,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只要你听话,我定然像疼你姑姑一样疼你。”

锦书躬身道:“多谢老祖宗,奴才一切都听老祖宗的。”

太皇太后颇满意地点头,这时春荣托着个小连环洋漆茶盘进来,白粉定窑的碟子里码了几块菱粉糕,走到床前来肃道:“老祖宗,小厨房赶着做的新糕,您最爱吃的,尝尝吧!”

太皇太后道:“不吃了,赏你们吧!这会子没什么事,荣儿出去吃了再进来。”

春荣应个是,和锦书谢了恩,退到卧房外头去了。

前半夜是由春荣当值的,锦书在偏殿的墙角边上拉个毡垫子,半靠半躺地歇上两个时辰。毕竟刚入春,宫里熄了地炕,冷风从开着的半扇门里灌进来,就算裹着毡子还是冻得直哆嗦。看边上两个宫女也翻来覆去的不安稳,好容易到了子时三刻,就悄悄地进去替换春荣。

原想着反正冷,索性不睡了,瞪着眼熬上一夜就是了。于是往太皇太后床榻旁边的地下一坐,傻愣愣地听着出气进气的声响。开始还好,可时候一长不免也犯起了睏,这才明白春荣受的罪有多大。

午夜时分正是最凉的,太皇太后寝宫里不许摆毡垫子,侍寝的只能席地而坐,冰冷的金砖隔着老绿的春袍子,丝丝凉意直从尾椎骨直蹿上来,蔓延向四肢百骸。坐了一会儿难敌睡意,床前没着没落的,也没个地方能借把力,只得侧身躺下来。刚要合眼,老佛爷翻了个身,立时就把她惊醒。这时只觉身上冷得厉害,硬邦邦的地面硌得骨头疼。正是又冷又睏,想睡又不敢睡,这样的难挨,相较之下躺在毡垫子里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了。

太皇太后迷迷糊糊喊了声荣儿,锦书忙爬过去,“老祖宗要什么,锦书伺候您。”

太皇太后半睁了眼,似乎一时没反应过来,稍一顿问:“什么时辰了?”

锦书看那西洋小座钟,回道:“才刚丑时二刻,时候还早,老祖宗再睡会子吧!”

“水。”太皇太后模糊说了句,自己翻起来靠着床架子坐着,又合上了眼睛。

锦书轻手轻脚往月牙桌前去,从暖壶里提出小茶吊来。水是温的,入口正合适,伺候太皇太后喝了,小心问:“老祖宗,还要么?”

太皇太后摇了摇头,复躺下,锦书替她掖实了被角,把茶盏收到桌上,重回床头边坐着。熬油似的半夜前仰后合,好容易听到第一声鸡啼,暗盘算着好歹寅正了,再过一会儿就天亮了。

又打了会子盹儿,全京城的鸡都开始吊嗓子,一声接着一声,此起彼伏。锦书看那西洋钟上的指针正对着五,已经到了卯时,晨曦映在玻璃窗户上,天微微地明了。估摸着老祖宗该起身了,便打起了精神直起身子。这一夜没睡好,只觉眼睛胀痛,眼皮子酸涩得张开了就合不上。不过尚庆幸,这半夜的差总算是当下来了,半点差错也没有。

床上有了动静,锦书把两层帷幔撩起来挂在银帐钩上,对着太皇太后一福,笑道:“老祖宗吉祥,卯时了。”

太皇太后容光焕发,见锦书笑意盈盈,利索又伶俐的样子,心里也高兴,应道:“起吧。”

锦书亮了灯,一掀窗帘子,给外头廊庑滴水下的人打暗号,那些人就领着一众大太监小太监准备请安了。锦书回到床榻前,趴在地下磕头,高呼个“老祖宗万寿无疆”,卧房的门脸子打起一边,门外的人络绎进来,请安问吉祥,开始有条不紊地忙碌。

春荣暗对她使眼色,让她回下处歇着去,后面的活由她接手了。锦书抿嘴笑了笑,悄声退出去。寝宫的门大开了,阖宫上下也解了禁,提着袍子跨出门槛,脖子僵得转都转不动。一面揉捏着,顺着台阶下去,小宫女在月台下面冲她打招呼,一声“姑姑好”叫得又甜又脆。锦书自嘲地勾起了嘴角,熬了这么多年,自己也当上了姑姑。虽然这姑姑当得悬乎,很有些朝不保夕,但总算是脱了下三等的行列,尚且值得乐上一乐。

崔贵祥在月台下等她,压低声问:“还顺利吗?”

锦书蹲福道:“昨儿一切都好,顺顺当当的。老祖宗呼吸匀停,也不咳嗽,半夜只喝了一盏茶,一觉到天亮。”

崔贵祥连连点头,“这就好,人说万事开头难,你这头开得还不赖。赶紧上听差房,炉子上有你师傅给你留的粥,喝完了回榻榻里去吧,着紧点儿还能睡上三个时辰。”

锦书应了,打着飘地往配殿里赶。真亏了苓子心里有她,桌上摆着个倒扣的碗,下面是个豆腐皮包子,包子叠加在大红洋漆小菜碟上,菜碟里装着十几片法制紫姜,是苓子特地另拨了留给她的。锦书看着这些东西,心里说不出的什么味道。慈宁宫里这些人都不坏,他们常说进了同一个宫门就是一窝的,不论是谁,只要在一起当差就要相互照应,因此对她极和煦。也或许是可怜她,向来厉害出了名的总管太监崔贵祥待她也和风细雨的,她的日子就好过了许多。试想要是有人天天对你吹胡子瞪眼,那又是怎样的难耐压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