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归去来兮(第2/3页)

陈七知道这个问题是在问自己,轻转酒杯说道:“临四十七巷所有租房的租约都已经到了,全部收回来,也不会显得刺眼。”

朝小树平静说道:“别的铺子我不管,老笔斋是我租给他的,他不回来,那便一直租着,谁也不要想着收回来。”

齐四爷这时候终于有机会插话,说道:“西城赌坊的分红一直还在算,连本带利替十三先生存着,雁鸣湖的宅院也一直有兄弟在帮忙看院。”

朝小树点了点头。

陈七放下手中的酒杯,望向朝小树说道:“如果那个传闻是真的……事实上现在有九成把握那个传闻是真的,趁着现在还没有人注意,该做的切割还是应该做,我们不欠宁缺,没有道理因为他而让所有人都受牵连。”

“老七你一直是我们这些兄弟里面脑子最好的那个人,无论是当年与户部的官司还是和军部的倾轧,全赖你出谋划策,陛下都很欣赏你,如果不是当年有案底,或许你现在早就已经进了军部。你的想法没有错误,老成持重之言,无论何时何地都有道理。”

朝小树端起酒杯,敬陈七,然后缓缓饮尽。

陈七轻叹一声,他很清楚朝二哥的性情,一旦开始这样说话,那便等于说这件事情,再也没有什么回转的余地,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觉得有些苦涩。

果不其然,朝小树继续说道:“不过临四十七巷不是帮中公产,是我的私人产业,所以我暂时还是想维持原状。”

陈七看着自己最敬重的兄长,仍然有些不甘心,焦虑说道:“这件事情太大,不要说我们鱼龙帮,就算是朝廷和书院都不可能顶得住。”

朝小树放下酒杯,平静说道:“世间有些事情和顶不顶得住没有关系,只看应不应该顶,当年春雨夜,我在老笔斋前邀请宁缺与我一道去春风亭杀人,他没有问我是谁,那么现在我也不想理会他究竟是什么人。”

……

……

宁缺和桑桑已经失踪了整整一年,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仿佛就这样平空消失了,按道理来说,他们两个人肯定已经死亡,而长安府尹早就已经核发死亡文书,然而事实上有很多人都相信他们没有死。

有些人不相信宁缺和桑桑会死,是因为烂柯寺里没有找到他们的尸首,有些人不相信则是因为他们不想宁缺和桑桑死,只不过无论是哪种,人们都无法找到甚至猜测不到他们如果没有死,现在身在何处。

就连夫子都不知道宁缺和桑桑如果没死,现在在哪里。

书院后山的绝壁间,夫子正在赏菊吃蟹饮黄酒,虽然菊花远在长安城南的某处山野间,但他依然看的极为清楚。

“如果棋盘里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空间,那么如果棋盘毁灭,宁缺和桑桑自然也就随之毁灭,如果七念当时催动棋盘时间流速成功,那么我们人间一年,这两个可怜的小家伙在棋盘里只怕已经过了三生三世。”

夫子拎起微温的小酒壶,凑到唇边啜了一口,啪嗒了两声,说道:“无论哪一种,似乎都不是什么好结果,不过好消息是,我不认为有谁能够毁得掉那张棋盘,要知道那可是佛祖留给悬空寺里的和尚用来保命的东西,而我也不认为七念这个小和尚有能力把棋盘世界的时间流速催动到让棋盘翻过来的程度,所以他们应该还活着,而且在里面呆的时间不长,只看什么时候能出来。”

君陌跪坐在老师身旁,正在用一套极复杂的工具,替老师解蟹剔肉,闻言说道:“据书痴事后转告歧山的话,那棋盘大概只有老师您能够打开,问题是我们现在连那张棋盘在哪里都不知道。”

夫子说道:“棋盘就在棋盘里。”

君陌马上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微微挑眉说道:“这岂不是循环死劫?”

夫子摇头说道:“既然是循环,自然生生不息,哪里会是死劫,棋盘自身便会将这劫数破掉,只不知岐山定的时间是多少。”

君陌说道:“西陵神殿定于三日后诏告天下,诏书已经送了过来,里面写明了桑桑是冥王之女,诏谕世间昊天信徒追捕缉杀,还出了画像,不过诏书里没有提到书院,也没有提到小师弟。”

稍一停顿后,他继续说道:“大师兄在世间寻找小师弟和桑桑,已经找了整整一年时间,也不知道他到底能不能找到,或者说能不能在佛道两宗之前找到。”

夫子抬头望向飘着细雨的秋空,说道:“如果说那些道士和尚真的能在你师兄之前找到宁缺和桑桑,那只能说这真的就是天意吧。”

君陌此时已经解好一只湖蟹,盛在盘中,恭敬递到老师身前。

夫子看着盘中那只看似完好如初、实际上早已壳肉分离,哪怕最细微的腿肉也都被剔了出来的螃蟹,说道:“吃蟹的乐趣就在于自己动手,无论大嚼还是细剔,现在这局面还有什么乐趣呢?”

……

……

去年秋天的时候,一位书生离了烂柯寺,然后他出现在荒原极西深处的原野间,他的身前是数百名佛法精湛、境界深厚的僧人,那些僧人看着这名神情温和,满身灰尘的书生,如临大敌。

原野间响起一道只能用恢宏二字形容的声音,那声音先宣了一声佛号,然后淡然问道:“大先生光临我悬空寺,不知有何贵干?”

大师兄应道:“见过讲经首座,我想知道您有没有见过我家小师弟。”

其后三日,悬空寺内钟声大作,佛光大盛,清影流离,似有风在寺内不停飘拂,那名书生寻无所获,告辞而去。

今年春天的时候,那名书生拜访月轮国烟雨七十二大寺,每至一处寺庙,便会从怀中拿出一张画像,问寺中僧人:“您可见过我家小师弟和这位小姑娘?”

夏天的时候,那书生到访宋国道观,寻访无所得。

秋天的时候,书生回到了烂柯寺,请烂柯寺住持观海僧发动逾千民工,掘起后寺里的几块巨石,然后他站在那片废墟中,看着断井残垣沉默了很长时间。

他始终觉得,小师弟生死不知是自己的责任。

片刻后,他来到一座很破旧的道观前,礼貌地敲门而入,从怀中掏出已经发皱的那张画像,看着观中的老道士,难受地咳了两声,然后声音微哑问道:“如果您来自瓦山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过这二人?”

老道士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不解于这名书生怎么知道自己来自瓦山小镇,浑浑噩噩地摇了摇头。书生脸上没有什么失望的情绪,平静向那老道士告了声扰,转身出了道观,向着下一个地方而去。

从秋天到秋天,一年三百多日,书院大师兄在世间寻找宁缺和桑桑的踪迹,他去了四百座佛寺,两千一百座道观,四十七座城市,游遍诸山,阅尽四海,他疲惫而憔悴,满身风尘,却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