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自今日始,你我不再命如纸(第2/4页)

然而就在此时,斜刺里杀出了一道与场间情绪截然不同的声音。林公公不知何时出现在场间,看着数人微笑道:“颜瑟大师,今日宁缺不能与你去南门,他必须跟我去一个地方。”

颜瑟微微一怔,看着这个太监总管,想起来昨日此人说过,他奉陛下之命前来书院并非是为了观战,而是要接一个人,难道他要接的人……就是宁缺?

“就算是宫里要见他,也不迟这些时间。”颜瑟不悦说道:“为了抢这个学生,我和书院争了一天一夜,稍后还不知道该怎么向师弟交待,我说你急什么急。”

也就是昊天南门硕果仅存的神符师,才会对皇宫里的要求如此不以为意,才敢对权势赫赫的太监总管如此呵斥,林公公自然也不会动怒,笑着应了一句:“颜大师为了这个学生,辛苦等待了半日,然而您可知道……陛下已经等了他半年。”

陛下已经等了他半年,这句话直接让书院门口这几位瞬间无语。

不远处的石坪上,书院诸生们还在进行着他们的活动后活动,年轻的学生们挥挥衣袖便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误会的衍生物可以原谅应该被原谅不被原谅那肯定就是对方不够风度不够气度,看着宁缺的背影指指点点痛陈其人之骄傲之狼性不改粗鲁不堪如今小小得意便如此猖狂我且看你能猖狂到几日,然后又开始批评常征明等军部推荐生不该自卑自贱去道歉明明我们都还没道歉你就先道了歉那我们最后没道成歉岂不是显得很失落压力很大?

对于司徒依兰这位将军府的掌上明珠,自然没有学生胆敢酸言酸语,只是也难免投注了一些酸目酸光,司徒依兰听着这些议论极怒,只是看着那些同窗还在偷偷关心着书院门口处的动静,控制着音量,又怒极而笑,摇头实在无语。

便在这时,书院门口忽然安静了下来,诸生难以压抑心头的好奇,望了过去。

……

……

之所以无语,是因为不知道林公公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大唐天子为什么会等宁缺半年?颜瑟大师知道那件事情,甚至是由他本人证明了那件事情,只是没有想到那里去。黄鹤教授天天躲在书院里苦心研修,更是不问世事。宁缺和桑桑被震惊的情绪淋了一头的雾水,互视一眼后,宁缺小意问道:“林公公,不知您此言何意?”

林公公微笑望着他,说道:“去年春天某日,你是不是去过御书房?”

自进入书院之后宁缺全副心神都放在登楼登山修行事上,他甚至忘记了自己还有个大唐暗侍卫的身份,至于御书房里写了幅字的事情更是早已忘了,虽然当时那股美妙渲泄恣意感受还在心间,然而林公公这句话,就像一道闪电直接劈醒了他所有回忆。

他表情虽然还保持着平静,心脏却早已被震惊的微微颤抖,暗自想着莫非是宫中发现自己擅入御书房,所以决意问罪?只是自己那幅字意味旷远,与平素墨意完全不同,宫里怎么确定是自己?而且就算是问罪,也应该是侍卫处的事情,哪里值得让林公公这样的大人物出马?

转念间,宁缺想了很多事情,在传闻中皇帝陛下以仁慈闻名,而且如今自己已经成为书院二层楼的弟子,颜瑟大师的学生,听说昊天南门也很瞧得起我,这么些小罪名应该总不会要砍自己脑袋吧?电光火石间他权衡了很多问题,最终老实说道:“正是。”

他尽可能让自己表现的平静些,正大光明些,然而谁都能听出来他的声音紧张的发干。

林公公摸了摸光滑的下颌,看着他呵呵笑道:“果然是你,那就很好,只是兹事体大,入宫之前为了确认,老奴向陛下请了个问题。”

“公公请讲。”宁缺说道。

林公公看着他的眼睛,微笑问道:“陛下问你,花开彼岸天的前一句是什么?”

宁缺喃喃应道:“鱼跃此时海。”

“那还迟疑什么?赶紧随老奴进宫吧……”

林公公看着他眉开眼笑说道:“我的宁大家。”

……

……

因为书院门口的安静,聚在一起的学生也安静下来,好奇听着那边的议论,只是因为隔着一段距离,听的并不真切,只能听到几个偶尔飘过来的词句。

“颜瑟大师要收那个幸运的家伙当学生,他还愣在那里做什么?那位公公是哪家王府上的吗?他们这是在说什么?好像是要去某王公府?”有学生猜测道。

金无彩看着书院外的那辆皇家马车,面露犹豫之色,喃喃重复听到的那些词:“此时海……彼岸天?陛下等了半年……这是什么意思?”

她替昨夜临时留宿书院的谢承运送去早饭后,便回了书院门口,准备与司徒依兰一道回家,没有听到前面那番道歉骄傲之论,却听到了最后的这番谈话。

忽然间她眼眸里涌出不可思议的情绪,望着马车旁的宁缺,声音微颤喃喃说道:“难道……难道御书房里那幅书帖,是宁缺写的?”

声音很小却清晰地传入书院诸生耳中,瞬间内石坪之上进入了绝对的安静。

谁都知道金无彩所说的那幅书帖,那副不知被谁留在御书房里的书帖深受皇帝陛下喜爱,据说陛下每每心烦国事政务之时,便会去御书房里看那副书帖发呆,而众人更清楚的是,皇帝陛下曾经请了多位书道大家进宫对临摹那幅书帖,然后择其优者赐于朝中大臣学士,以此代替过往那些着实没有太多意思的赏赐。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即便是在民风纯朴的大唐帝国也是如此,陛下酷爱书法,帝国上下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便酷爱书法,陛下酷爱那副书帖,大臣学士们自然也不甘其后,此风愈来愈盛,最后竟是变成一件趣事,朝中大臣们每逢争论夺眷不下时,竟会把此书帖出来说事。

大学士说陛下赐了本官第一道摹本,尚书大人便说陛下赐我的摹本乃是最精妙最有原作神韵的双钩摹本,你们那些摹本怎能与我书房里挂着的那幅相提并论?

在御书房里亲眼看过那幅花开彼岸天的大臣们,都同意陛下的赏鉴,认为那确实是十年以降最具神韵之书,即便没有陛下的喜爱加持,也属难得佳作,再加上上述那些趣事,还有那位书家迟迟未现,该书帖离奇出现在御书房里,更是给这幅书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世间唯神秘能神圣,那幅书帖和那位神秘书家被炒的越来越热,越来越令人好奇,到了今时今日,一帖动长安这五字实在是贴切到了极点。书院诸生平日里也曾津津乐道此事,金无彩和高小姐这样的权宦子弟更是有机会亲眼看到那些摹本,然而谁能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