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第5/5页)

巴赫的《平均律》、肖邦的《夜曲》,把它们当轻音乐听,你会发现它们比其他很多轻音乐都好听。我认为鲁宾斯坦演奏的版本最好。

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以及他的大提琴协奏曲,都是最美的旋律。另外还有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舒伯特的《音乐瞬间》《即兴曲》,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重奏,尤其是《如歌的行板》。

所有这些都不必把它们当成“古典音乐”去费解或膜拜,就是音乐,很美的音乐,你一定会喜欢,没准儿就从这里开始深入下去。

无论干什么,再没有比“喜欢”这件事更重要的了。中国现在据说有几千万琴童,受郎朗、李云迪影响,都想朝这条道上走。但是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么把“技术派”变成“内容派”。现在的老师教学生,都着重教技法,而不是强化内容。

其实,古典音乐不是动辄关乎世界和谐、人类命运,大量古典音乐表达的经常都是些内心的小思绪。就像贝多芬玩过了很大的主题之后,到了创作的晚期,还是回到对内心的探究上。

比世界更大的世界在人的内心,探究是无尽的,很难找到答案。不过,在音乐里,好像都有。

2010年 国家大剧院

2014年 广州大剧院

自己的读后感

也该说说流行音乐。

在大学里,常被学生问到一个问题:

“如果有时光穿梭机,让你回到二十来岁我们这时候,你来不来?”

很有诱惑力,能让自己年轻快三十岁啊!可我的回答又总是斩钉截铁:

“不来!”

“为什么?不喜欢年轻,不喜欢现在吗?”

“是你们现在的歌太难听了!”

我说完这句话,底下的反应往往是哄堂大笑。可我这么回答还真不是为了开玩笑。

我成长时经历的七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是华语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有那么多好歌陪伴的青春,穷得很富有。

可现在……也有人前些年问过李宗盛:为什么现在的流行音乐好像很烂?

李宗盛答:音乐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什么样的时代对应着什么样的音乐。

这是一个快餐、免费又过剩的时代,钱走得多,心也就走得少了。

现在得到音乐太容易了,这是进步;不过我们那个时候,买盘磁带要左右思量,省吃俭用;买回来,不听个十几遍不算完,听的次数多了,好多走心的歌也就听出好来。就像“第二眼美女”那时很走红一样,人们有耐心去聆听,感受到更深处的美。于是,创作者不急,不怕没知音。

可现在,一切都来得那么容易,听一遍不入耳,就此打入冷宫,反正还有那么多歌没听过。于是,创作者必须上来就得打动你,口水歌更容易走红;再于是,唱歌的人越来越多,可唱的好歌却越来越少,只有“中国好声音”,少见“中国好歌曲”。

看样好多事儿一个道理:得来的容易,品质就不好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