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观心阁(第2/3页)

“夏郎君还满意否?”连若涵嫣然一笑,三分俏意七分得意,就如女子向心爱的男子炫耀自己的非凡成果,有一种邀功的意味,“若不满意,还有两处宅院可供夏郎君挑选。”

“满意,多谢连小娘子盛情厚意,不知在下何以为报?”夏祥顺势接下连若涵的邀功。

“不对,不对,既然连小娘子和先生都定亲了,先生应该称连小娘子娘子,连小娘子要叫先生官人……”萧五嘿嘿傻笑,“官人和娘子,都是同床共枕的夫妇,还谈什么报答?”

沈包憋得脸红脖子粗,就是不笑出来,萧五有时憨憨的样子,似乎缺心眼,有时冷不防插上一句,却总有画龙点睛之妙。

幔陀却是丝毫没有笑意,她抱剑站在几人身后,目不斜视,一脸漠然。曹殊隽则愤然不平,有心指责夏祥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想起夏祥一肩挑两门的特殊身份,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谁让姐姐和连小娘子都主动承认和夏祥定亲,又不是夏祥先说和她们定亲,能怪夏祥么?不能,夏祥还得了便宜又卖乖自以为是受害者。

连若涵脸微微一红,若是别人,她必然不快,只是对方是萧五,是一个心窍没有全通的少年,她若和他一般见识,岂不是有失体统?只好嗔怪地白了夏祥一眼:“夏郎君,莫要让萧五乱说,此事不宜传扬。”

夏祥脸色一收,肃然正容:“萧五,以后不得在连小娘子面前无礼,不管我有没有和连小娘子成亲,你都要对她执弟子之礼。”

萧五和夏祥心意相通,听出了夏祥的言外之意,当即后退一步,弯腰一礼:“是,先生,萧五遵命。”又朝连若涵叉手一礼,“萧五以后听从师娘吩咐,不敢再师娘面前放肆半句。”

“师娘?”连若涵一时没反应过来师娘之称从何而来,随即一想便明白了几分,萧五在夏祥面前一直执的是弟子之礼而不是下人之礼,他称呼夏祥为先生称呼她为师娘,顿时又羞又恼,“萧五,你……下去!”

“是。”萧五十分听话地转身就走,走了几步,突然将身一纵,跳入了池塘之中。

“你做什么?”连若涵惊愕不已,见萧五一个猛子扎入了水中,又冒出头来,她哭笑不得,“让你下去,又不是让你下水。”

“师娘有命,不敢不从。师娘说下去,小的就得下到最低的地方,这里,只有水底最低了。”萧五头上挂了几根水草,嘴里叨了一片莲叶,滑稽而好笑,“师娘还有什么吩咐?”

连若涵对王公权贵子弟的求婚对登徒子的调戏对好色士子的孟浪,都应对自如,却对萧五的懵懂和痴呆束手无策,她再是落落大方,毕竟也是女子,何况事情本来由她引起,不由又悔又恼,恨恨地一跺脚,转身便走:“夏郎君,有事自管吩咐管家连升,我先告退了。”

夏祥想要送连若涵,却晚了一步,连若涵不等他说话,竟快步如飞,转眼间走得远了。

沈包和曹殊隽对视一眼,二人一起哈哈大笑。

夏祥几人住在了观心阁。观心阁一应俱全,除了有管家、管事齐备之外,所有杂役、厨娘、看家护院下人也应有尽有,俨然就是只缺一个男主人的府邸。夏祥自是无比满意,沈包和曹殊隽也是欢喜得紧,曹殊隽大有乐不思蜀之意,非说以后就常住观心阁不回曹府了。

夏祥本不想住在正房,正房是主人所住之处,管家连升非说连小娘子吩咐过了,务请夏郎君入住正房,否则他要被罚。夏祥无奈,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正房的左右厢房,左边是幔陀,右边是萧五。曹殊隽和沈包各自住了客房。虽也有单独客居院子另有正房可选,曹殊隽和沈包却偏要和夏祥同一个院落住在客房,是为了和夏祥离得近些。

是夜,明月当空,十分圆满,正是秋高气爽赏月的好季节。夏祥几人坐在了院中的葡萄架下,举杯邀明月,一时欢声笑语,洒落观心阁。

再说连若涵离开观心阁,回到自己在京城的宅院莲轩。莲轩无论大小还是布置,都不比观心阁逊色半分,只是宅院上下虽挂满灯笼,各处灯火通明,人来人往,不缺人气,却总是少了一丝人间的烟火气息。

连若涵一人坐在书房之中发呆,心思渺茫,忽起忽落。忽听有人禀告,肖葭来访。

连若涵的书房,素净雅致。金丝楠木的书桌之上,左侧有一方易砚,右侧是一方端砚。南端北易,易砚和端砚齐名。易砚产自河北路易州,上京南下两百余里的易水河畔,出产一种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有紫、绿、白、褐色,天然点缀有碧色、黄色斑纹,石质细腻,柔坚适中,色泽鲜明为砚颇佳。雕出的砚台精美古朴,保潮耐固,易于发墨,宜书宜画,书写流利。

易水河,即“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

端砚出产自岭南端州。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和易砚之上,各有一方笔架。笔架由小叶紫檀木所制,精雕细刻,上面各挂有毛笔数只。左侧的笔架上是宣笔,此笔因产自宣州而得名。宣笔的制作始于秦代,始以兔毛竹管为笔,称“秦笔”。隋开皇九年后,“秦笔”也改称为“宣笔”。至隋唐、五代到大夏,宣笔一直以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著称于世,被列为“贡品”和“御用笔”。

右侧的笔架之上是散卓笔,为宣州诸葛氏创制,因此又称“诸葛笔”。散卓笔“无心”,不用柱毫,而是用一种或两种兽毫参差散立扎成,笔毫软硬适中,具备尖、齐、圆、健四德。无心散卓笔柔润、根基牢靠、久用不散、书写流畅。

两种毛笔的下端都刻有名字,出自大夏著名制笔大师三戒和月关之手。三戒和月关多年以前已经不再亲自动手制笔,由弟子代劳。二人因名气太大,朝堂之中凡有名望之人,都以持有二人其中之一的一只毛笔为荣。一只毛笔高达百两以上银子不说,还千金难求。连若涵的两只笔架之上,少说也有十只之多。

若是让人见了,必然会无比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