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簪 春灯暗 十四(第2/5页)

“嗯…错估了自己的脚程,还以为自己能在宵禁前赶回去的。”看来在锦奴的房间里,真的呆太久了。

王蕴点点头,示意其他的巡逻护卫按照事先的路线,去别的街巷巡视,然后抬手拍拍自己那匹马的屁股,说:“上来吧,我送你回王府去。”

“哈…这个就不需要了吧,大人公务繁忙,哪里敢这么有劳您送我。”她僵硬地笑道,行了一礼就赶紧往前疾步走去。

身后马蹄轻响,王蕴的马又跟了上来。

她转头看他,他眼望着前方,温和地说:“最近京城不太平静,我陪你一起走吧。”

“多谢…王大人。”她艰难地挤出这几个字,便不再说话了。

长街寂无声,各坊在街角的灯在夜色中静静地亮着。偶尔风来,烛火微微颤动,整个长安的灯光似乎都在风中流动,明明暗暗,顺着风来的方向如水波般起伏,笼罩着整个长安城。

他们向着夔王府走去,王蕴骑着马,黄梓瑕走在街边,他的马训练有素,也是温和的性子,不疾不徐地迈着步子,与黄梓瑕始终保持着平行的节奏。

他们踏过水波般的灯火,穿过长安笔直宽阔的街道。这座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千楼万阙被灯火映得通明。

永嘉坊是王公贵族聚集处,偶尔有几家作乐的弦歌,顺着风轻送到他们耳边,歌女的喉音柔软娇媚,似有若无地在夜色中传来一两句——

珍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

黄梓瑕正在边走边茫然出神,忽听得王蕴含笑道:“夏天还没到呢,怎么先上秋霜了。”

黄梓瑕呆了呆,才回过神来,原来他说的是那个女子唱的歌。

她说道:“意合即可,外物原不重要。”

他侧脸看了看她,说道:“嗯,是我太拘于外物了。”

黄梓瑕既然开了口,便又问:“王姑娘棺木不日便要送回琅琊,都尉近来应该会很忙碌吧,怎么今日还来值夜?”

“家中上下那么多人,只要安排好了,自然有人去做事,不必时时盯着。”他说着,又抬眼望着面前的夜,说,“而且,我喜欢长安的夜色,比白天时,显得沉静而深邃,一座座楼宇被映衬得仿佛琼楼宫阙,可内里隐藏着什么样的景色,却令人无论如何也难以窥见全貌。”

“身在其中,自然就会迷失其中,抽身而出就好了。”

他看着她微微而笑:“杨公公说得对,旁观者自然清楚。”

远远近近的灯光模模糊糊,映照得他的笑容,似乎其中另有她所不知的含义。

黄梓瑕觉得自己的牙齿一阵酸痛。这个王蕴,这样对她一个小宦官,绝对不对劲。

可是,他是已经认出了自己,还是持怀疑态度?若说以后要提防的话,应该从何处下手?

她低下头,不敢再看他的神情,只说:“我快到了,王大人请回吧。”

“嗯,下次可别这样忘记时间,在外面太过逗留了。”

他勒马停在街心,目送着她离去。

黄梓瑕快步走到夔王府西北角的偏门,敲开门进内去。关门时她回头看向王蕴。

他依然驻马望着她,在夜色与灯火的笼罩下,脸上的神情,一如春风和煦。

也不知他停马驻留了多久,身后有另一个人骑马缓缓行来,问:“蕴儿,你什么时候回去?家中事务尚多。”

“马上回去。”王蕴拨转马头,尾随着他回家,问,“爹,你今日怎么亲自出来了?”

王麟叹了一声,道:“皇后急召,我能不去么?”

王蕴默然点头,两人两马,一路徐徐回家。

“吩咐你的事情,办完了吗?”

“解决了。”他平静地说,“用药消掉了一些血肉,应该无人再能认出。”

“亲自动手的?”

“当然不是,找了个可靠的人。”

“可靠?”王麟冷冷地说,“这个世上,只有死人才称得上是最可靠的。”

“是,以后我会找个机会。”

于是两人都不再说话,王家的府邸已经遥遥在望。他们进了门,门房帮他们牵走马,父子二人沿着回廊,一直往内院走去。

写着横平竖直的一个“王”字的灯笼,在地上洒落晕红的光,让这座冷清的宅邸,也显得有了些许暖意。

王麟走着,在夜色中慢慢停下脚步,转头看着王蕴。

王蕴不明究底,站在灯下看着自己的父亲。

王麟看着面前比自己高了半头的王蕴,脸上露出欣慰又感伤的神情:“蕴儿…其实我并不想你的手上沾上血腥。”

王蕴抿住自己的唇,看着父亲良久,说:“我是王家人,所有王家的风雨,我都将站在最前面抵挡,殒身不恤。”

王麟抬手重重地拍着他的肩膀,叹道:“好孩子…可惜王家这一代,只有你一个。”

“族姐虽然是女子,但她坚毅果敢,如今又身居皇后之位,她为了我们王家,恐怕更是辛苦。”王蕴说。

王麟的面上显出变幻的神情,皱眉许久,才点头说:“是啊,她毕竟也是王家人…”

王蕴又说道:“如果阿若没有出事的话,她也会是出色的夔王妃。”

“是啊,王家这一辈的其他女孩子都是庸庸碌碌,没有她这样出色得让夔王爷都一眼看上的女子了。”王麟叹道,“当初皇上还是郓王的时候,受邀到我们家饮宴,也是一眼便看上了你族姐。可见这个世上,能吸引人的,永远都是夺目的特出容颜。”

王蕴听着父亲的感叹,望着檐下悬挂的红色灯笼,不自觉便想起了黄梓瑕,想起三年前,她十四岁的时候,他悄悄跟在她的身后,看着那抹银红色的纤细身影,如初初抽出的花信,柔软而气韵清远。

那种清远的气质,让他沿着记忆检索,那时年幼的黄梓瑕在他的脑海中,缓缓回头,然后…

面容居然和那个杨崇古合二为一,变成了同一个人。

黄梓瑕和杨崇古,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一个十七八岁的宦官;一个娇嫩,一个清致;一个肌肤白皙自信张扬在旧时宫苑中莹然生辉,一个身体羸弱面有菜色在夔王的身边谨小慎微。

——明明是一个王府的小宦官,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让他联想到黄梓瑕,而且,居然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让他觉得感觉异样。难道,就仅仅因为他和黄梓瑕一样善于破案,而且五官和通缉画像上似有相像?

甚至,他也曾经悄悄遣人去打探过杨崇古的身份,发现他的来历清楚明白,从九成宫到夔王府,甚至连当初入九成宫中时画下的押都还在——只是那时的杨崇古还并不识字,只在纸上画了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