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惊魂一刻:你遇到过灵异事件吗?(第4/5页)

  白泽图

唐朝时,离长安不太远的鄜城县,有县尉叫范季辅,一直没结婚。他与长安永平里的崔美人关系暧昧。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这天早上,崔美人打开门,发现有个东西死在堂前台阶下。其物身体如狗,令人奇异的是,脖子上长有九个脑袋,而且这九个脑袋都如人面,大小如拳头,表情不一:有发怒的、有欣喜的、有俊的、有丑的、有老的、有少的、有野蛮的、有温和的,所谓“有怒者、喜者、妍者、丑者、老者、少者、蛮者、夷者,皆大如拳……”该物尾巴很长,呈红黄蓝白黑五色。可以想象,崔美人当时有多害怕。她立即将此事告诉情人范季辅。后者请来一个巫师,巫师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可将此怪物在路口焚烧,灾祸自消。”范季辅和崔美人按巫师的吩咐去做了。不过,巫师的解决办法却失效了。不但失效,而且还起了相反的作用:先是崔美人之母死去;过了几天,崔美人死了;没多久,范季辅也死了。那个九头怪的到底是何方神圣?没人知道。不过,如果你手里有一本《白泽图》的话,就不会感到困惑了。而且,你还可以找到制服那怪物的办法。天宝年间,有一个妇人生产完后,刚把孩子抱起来,就看到孩子旁边,另有一个无头小孩在跳。她伸手去打,无头小孩消失不见;手收回来后,无头孩子则又出现。家人十分恐惧,束手无策。直至有位长辈,查阅秘籍《白泽图》,才知道那个无头小孩叫“常”。按书中讲到的驱逐之法,连呼三声“常”,那无头小孩就会兀自消失。右监门卫录事参军张翰,有亲故妻,天宝初,生子,方收所生男,更有一无首孩子,在傍跳跃,揽之则不见,手去则复在左右。按《白泽图》曰,其名曰“常”,依图呼名,至三呼,奄然已灭。(《纪闻》)正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常”后来被演化成“无常鬼”,又分为“白无常”和“黑无常”,成为日夜索要人魂魄的冥鬼。这并不是令我们感到好奇的,令我们好奇的其实是那本《白泽图》。什么是白泽?白泽是上古传说中的一种奇兽。它毛色雪白,原产于西域昆仑山,常人难以见到。只有人间出现圣人时,它才会被发现。想当初,黄帝巡游东海之滨,发现了一头,“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这种奇兽能说人语,黄帝问鬼魅和精怪之事,白泽一一对答,黄帝叫人按白泽所言,将那些鬼魅和精怪的形象画下来。这就是古代秘籍《白泽图》的由来。当然,这只是传说之一种。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白泽图》诞生的年代确实很早。《白泽图》有可能诞生在战国之前,比著名的《山海经》还要早,可谓中国最古老的志怪典籍。按后人理解,神奇的白泽知道天下所有鬼魅和精怪的名字、模样以及驱除它们的口诀。驱除口诀往往是直呼鬼魅和精怪的名字。但假若不认识,呼不上名字来,那么见到它们的人就会死于凶险。唐朝时,《白泽图》很流行,可谓必备之书。一旦看到什么怪物,就马上翻看该书,按图上所绘,找到驱除口诀。唐朝后,战火烽烟,《白泽图》终于散失在兵荒马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其残篇了。《白泽图》是用来识别和降服妖魔鬼怪的。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生命体,属于“四不像”,那怎么办?下面说的是山西夏县县尉胡顼曾目击到的一个东西:夏县尉胡顼,词人也,尝至金城县界,止于人家,人为具食,顼未食,私出。及还,见一老母,长二尺,垂白寡发,据案而食,饼果且尽。其家新妇出,见而怒之,搏其耳,曳入户。顼就而窥之,纳母于槛中,窥望两目如丹。顼问其故,妇人曰:“此名为魅,乃七代祖姑也,寿三百余年而不死,其形转小。不须衣裳,不惧寒暑。锁之槛,终岁如常,忽得出槛,偷窃饭食得数斗,故号为魅。”顼异之。所在言焉。(《纪闻》)胡县尉游历西北,至金城县(即现在的甘肃皋兰县),宿于一户人家。该户人家很热情,女主人为其准备饭菜。胡顼开吃之前先去了下厕所,回来后,却看到了他平生中所见到的最奇异的场面:一个只有二尺高的老太婆,稀疏的白发垂肩,面貌很是古怪,正蹲在桌子上吃那些饭菜!如此诡异的情景,把我们的县尉看得瞠目结舌。此时女主人从里屋出来,见白发老太婆正蹲在那吃东西,立马怒斥,抓住她的耳朵,将其拽到里屋。胡顼实在好奇,走过去往里屋窥视:老太婆被女主人塞进一个木笼,两个眼睛发出红光,叫唤不停。女主人出来后,胡顼问这怪异的老太婆是谁。女主人说:“她名为‘魅’,是我家上数七代祖姑,今年已三百多岁,但一直不死,只是身体越来越小。平时我们把她锁在笼子里。今天她跑了出来,偷吃了贵客的饭菜,实在不好意思。”关于身体缩小的记载,中唐薛用弱所著《集异记》中也有一则:唐代宗大历年间,魏淑在四十岁这一年,得了怪病,身体越来越小,最后一如小儿。但还好,最后他又长大了。这一点令人欣慰。经过这一缩一长,他变得力大无穷,最后战死沙场。真可谓咄咄怪事。

  鼠洞里的秘密

唐朝某个夏天的中午,渠州刺史李黄正坐在厅堂的藤椅上发呆。李黄身边的茶几上放着一些杂乱的公文,外面无间断的蝉鸣让他感到心烦意乱。他试着忘记这一切,就像忘记时间的呼啸。不久,李黄睡着了,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他被两个装束奇异的人架着双臂,一路疾行,来到一个地方。还没等明白过来,李黄就被一脚踹了进去。很快,他从地上爬起来,捻着胡须,仔细打量着这间屋子。屋子很亮,和他的厅堂没什么区别。但家具、器物却陌生异常。正当他惊异时,里屋门开了,走出一个人,正是他自己!更令他感到吃惊的是,对面的自己,竟长着一条老鼠的尾巴!这个时候李黄从梦中惊醒了。他并没马上起身,而是陷在椅子里,回味着刚才的梦。他不能明白,这个梦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他揉了揉眼睛,视野里的事物慢慢变得清晰。突然,他看到对面墙角下有一个洞穴,一个长约二三寸高的小人儿,从洞里走出来,很认真地扫地!过了一会儿,从洞里又走出两个小人儿,他们抬来一口锅,随后开始往里面添水,在锅底加柴火。须臾间,锅前闪出一个夜叉模样的家伙,手执铁叉,叉起一人。那人身披紫袍,手拿象牙板,也二三寸高。李黄探身细看,那人正是自己! 他没有上前惊散他们,而是继续悄悄地观察着这一切。鼠洞前的小人李黄被脱去衣服,甩入锅中。奇怪的是,很快李黄就从锅里出来了,穿上衣服,微笑着走入洞穴。随后又出现一妇人,是李黄独居岳州的妻子。妻子跟李黄一样,脱光衣服,被扔进锅里,须臾而出,穿好衣服,微笑着回到洞穴。最后,抬锅的那两个小人儿也回到洞穴。持扫帚的小人儿则把洞穴前的灰烬清扫干净,也回去了。渠州刺史李黄,夏日憩于小厅,见鼠穴中有一人,长数寸,执篲,扫穴前而入,有二人亦长三二寸,舁一镬,添水爨薪。须臾,镬前有一夜叉,执铁杈,叉一人,披紫袍,执象笏,长三二寸,形色状貌,乃李也。黄虽惧而不敢惊之。乃咄黄脱衣,入镬中,须臾而出,黄衣服而入穴中。又见一妇人出火中,乃黄之孀妇,寓岳州久矣。主镬者挹黄娣入镬中,须臾,又出,娣服衣亦入穴中。主镬者亦入,又二人舁镬入,而拥篲者又扫去其灰尽。数日如此。黄大忧。遣访其娣,亦无恙,数年方卒。黄十余年方卒。(《闻奇录》)令我们奇怪的是,李黄看到那幕异象后,生活并没遭遇什么不幸,十多年后才去世。这在志怪故事中可算是个例外了。令我们好奇的是,他所看到的那一幕究竟意味着什么?鼠洞内部的真实情景又是如何?可惜,事情发生后李黄大人并没有对那个鼠洞进行挖掘。真相就这样被永远地封闭在唐朝的那个午后,被封闭在渠州李黄府邸厅堂的鼠洞里。李知微先生也遇到过类似的事,但事后他却去挖掘了。他的奇遇被记载于晚唐薛渔思所著《河东记》中:李知微,博古通今,夜游文成宫。当晚月色微明,他忽然见到不远处墙脚下出现一队人马,均数寸高,聚集在一颗古槐树下列队。这时,东边有一个身着紫衣、头戴冠冕的人,在众人的簇拥下走来。过了一会儿,有一小人儿对紫衣者说:“某当为西阁舍人。”一人说:“某当为殿前录事。”一人说:“某当为司文府史。”一人说:“某当为南宫书佐。”一人说:“某当为驰道都尉。”一人说:“某当为司城主簿。”一人说:“某当为游仙使者。”一人说:“某当为东垣执戟。”随后,开始封官。官职封完后,那些小人儿有的高兴,有的悲伤,有的激动。但紫衣人已定夺,再没更改余地。一顿饭工夫,新任诸官员各率部下入于古槐边的洞穴。就在这时,有一老头出现,其人形容枯瘦,拄杖而来,对紫衣人说:“诸公子实在是搅扰我啊!”紫衣人笑而不语,最后与老头双双进入洞穴。转天,李知微挖其洞,有数百只老鼠四散奔逃,但不见紫衣人与老头,终不知是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