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布局(3)(第2/2页)

“等多久了?”

雅间木门倏地开了,一人长身长腿地迈进来,一年多不见,他身上凛然的威仪又深重了许多。

司空复赶紧起身推手:“太子殿下。”

“嗯。”辛襄略点了下头,姿态随意摆手入座,“匆忙回来的罢,你也坐,咱们君臣边吃边说。”

司空复于天衍十六年十月由武将转文臣,炀帝记他渝城先登之功,任其为渝城郡副郡尉,职位不大,恩信却隆。辛襄对这个从自己帐下转投地方的下属倒是并未记仇,他知道司空一族行事素来轻缓,一则齐嵩去后,司空大人任宰执,父亲害怕自己在神京踩错了脚,把儿子调往地方历练,这手棋走得没问题,二则当时陛下也没有流露出重用他的意思,重臣嫡子与储副如此交好,这本来也是件招忌的事情。

“殿下,您年初下令令国内男子书年,二十三到二十五岁全征做地方兵源,此事……”司空复缓缓开口,边吃边说。

朝廷、人才、税收、田赋、武备……

如今帝国新政推行涉及方方面面,两年前谁也不会料到一向以性格复杂、手段强硬著称的陛下,会在公子襄成年后,大胆放权任用。

如果说陛下是运筹天下之人,那章华太子就是那柄如臂指使的开刃利剑,切分权责,锋芒毕露,年纪轻轻便已近天下之宰,在神京,太子府的风头甚至可以与司空丞相府比肩。

很多事情刚发生的时候,做臣子的其实并不能探测到主君的心意,要等尘埃缓缓落定,才能从许多布局中窥见帝王的意向。譬如,炀帝为何忽然提拔太子,一切实际实权分予丞相府与太子府两处执掌?司空府也是在去岁年末才想清楚,丞相行事持重,太子毫不藏锋,这二者配合推行新政,才算是严丝合缝。陛下锐意进取之心不怠,一个庞大而令人生畏的帝国尚在凝聚之中,又怎么会为国事而率先忌惮太子?

辛襄不喜琐碎俗务,司空复这般说话简略、头脑清明的汇报,他便尤其喜欢,三言两句谈罢正事,两个人便聊起了各自私事,外间人声不绝,时不时有重臣宣号,司空复忽道:“倒是许久不曾听闻齐二的消息了。”

辛襄筷箸一顿,紧接着如常道:“本宫也不知他近况。现在齐二了一切任事,都是直接与陛下汇报。”

司空复空口咀嚼了两下,斟酌道,“臣与殿下与齐二,这是儿时便有的交情了,如今疏远了,心中总不免空落落的。”

辛襄冷冷笑了一下,“阿复大可不必。齐二此人胆子太大,收缰则为能吏,脱缰则为乱臣,便是本宫也不敢与之交,还是让陛下直接驾驭罢。”

司空复抬头,心道,这话真是刻薄又尖锐。

他们这些人里,单属齐二对太子最为忠心耿耿。他耳闻过齐二此前行事,不过是最早依附了陛下宫乱夺权,急劲主动了些。辛襄如今谅解了父亲,却不肯谅解这玩伴,认为“王储之事,常人不敢言,齐二存了彼若不贤,另一位便可取而代之之念,上蹿下跳,这才闹得手足相残,朝野震荡”,直将十六年春冬两月的无数骇事归结于齐二。可换个角度,不识时务、不肯拥戴新帝之人,今日早已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最后站队者,错,最先站队者,错,反倒是自家这般姗姗来迟的门户,歪倒正着,得了太子青眼。

人生际遇,也真是不可言说。

司空复叹息,无可奈何却只能随波逐流,附和道:“谁说不是,齐大人一生谨慎,怎么便生出这般狂悖怪异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