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太子的再教育(第2/2页)

老朱在战场搏杀了大半辈子,其实对外伤也很有心得,他瞧了瞧朱标的状况,知道问题不大。一个女人,仓促之间,能有多大的力气,毒药也是口服的,沾在刀刃上,效果大大打折。

单纯从伤势来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真正的心伤,却不是从外面能看得出来的。

“父皇,儿臣听说,汝宁妹妹在前些时候,独居府中,想要跳井,所幸被人救起,后来又几次剪发,要出家为尼……”

“嗯!”

朱元璋闷哼了一声,短短几个月,两个驸马爷,两个女儿,说实话,这也就是天家,换成寻常人家,早就闹翻天了,哪个父亲能承受得住?

“父皇,饶了临安妹妹吧,给她一条生路,儿臣求父皇了。”朱标眼中含泪,他还不知道,临安公主已经死了。

老朱微闭着眼睛,沉吟半晌,“你先养伤吧,一切都交给父皇来办,放心!”

朱元璋安抚了儿子几句,就从病房出来,柳淳在后面紧紧跟随。

“你刚刚没有多言,朕很满意。”

柳淳苦兮兮的,我就算脑残,也知道不能随便说话啊,万一朱标有闪失,你还不杀了我啊?

“太子太弱了!”

朱元璋突然冒出了一句,“这样优柔寡断,不行!”

柳淳哆嗦得更严重了,他情愿什么都没听到。

奶奶的,怎么越来越刺激啊?

难道是朱元璋改变了心意,要易储?

显然,不是这个样子。

“李善长作恶多端,光是盐税一项,每年国库就少了数百万两的银子,田赋财税,他留下了太多的漏洞,此人有大才,有大奸大恶,遗祸无穷!”

老朱的点评,还真是到位!

明朝财赋的制度,有很鲜明的朱元璋特色,发展到后来,弊端丛生,处处掣肘,许多改革家都把矛头对准了朱元璋。

其实他们都忽略了一点,老朱固然是定规矩的那个人,但是给老朱提建议,并且真正落实的,却是李善长!

包括胡惟庸,都是老李的马仔。

“太子顾念兄妹之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此下去,朕怎么放心把江山交给他?”老朱突然转向柳淳,沉声道:“你这几日就陪着太子养伤,等他康复之后,立刻带着他去苏州。正月十六开始,你在苏州整顿钱庄事务。朕要你把李善长的歹毒用心,悉数告诉太子,朕还要你教会太子,该怎么识别奸恶!”

朱元璋咬着牙,自责道:“是朕疏忽了,过去总是给太子安排儒生教导,那帮腐儒怎么是李善长的对手?怎么能看穿他的诡计!”

“这一次朕要给太子身边放一个小狐狸,放一个更狡诈多端的奸佞,让太子明白人心险恶,世道艰难!”

老朱的每一句话,听着都有道理。

也确实切中要害。

可问题是,柳淳怎么听怎么不对劲儿?姓朱的,你什么意思?说我是小狐狸,说我狡诈多端,是奸臣佞贼?

你这是把我当成了反面教材呗?

陛下,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啊,这万一要是写进实录,我不是要受人唾骂吗?柳淳四处观察,看看有没有记录起居注的文臣,丫的别乱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