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第2/2页)

大学就在父母所在城市,无论如何推辞不过,许愿算是回了家。

大学里她依旧住校,回家的机会很少。算起来,迄今为止,只有春节这几天,许愿和父母相处最久。

但是,她的心不在这个家。大年三十那天,她给奶奶打了好几个电话。

奶奶耳朵聋,有的电话接通了,有的电话没接通。

接通了电话,也是前言不搭后语,许愿问这,她答那,但是基本信息是齐全了:住在附近的姑姑来,帮忙包了饺子;下午吃饭前,表弟帮忙放了鞭炮;正在和面,准备包接神饺子。

过了大年三十,许愿就数着日子,盼着回奶奶家。

父母早已确定行程,许愿没有提出异议。

与普遍意义上的亲子关系相比,许愿和父母并不“熟”,在她的意识里,只当他们是长辈,她不会在他们面前撒娇,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喜好,更不会对抗、争论。

这种疏离感,从许愿小的时候就在积累,许愿性格中的畏缩和封闭,正来自于此。

都说单亲家庭容易养出偏执性格的孩子,健全家庭也未必成就健全人格。

许愿要带的东西很少:一件毛衣,一条牛仔裤。棉服就身上这一件,足够穿到寒假结束。还有几件棉质的内衣裤,窝成一小团,塞在书包一侧的角落。

带了两本书:一本村上春树的《寻羊冒险记》,一本大学英四级词汇。

她早在母亲收拾东西之前,就把书包收拾妥当,只等大年初五的到来。

母亲做了一锅粥,把大年三十包的饺子从冰箱里拿出来,煮好,凑成大年初五的一顿早饭。

大年初五要吃大年三十包的饺子,这也是北方风俗。

许爸还在看《动物世界》。穿着秋衣秋裤,大大喇喇地卧在沙发榻上。许爸今天要穿的衣服,许妈已经找出来,搭在沙发靠背。

“爸!吃饭了。”

许妈有点不耐烦,盛了一碗粥,墩到桌上:“今天路上肯定堵,误了火车谁也别去了!”

许愿闻言,急忙搁下筷子,跑回自己屋,把书包提出来,规规整整地放在门边。

许妈看她一眼,欲言又止。

今天升温了,天空被温吞吞的云包围,没有太阳。许愿闷声吃饭,饺子和口吞,粥烫得舌尖发木。终于第一个撂下筷子。正襟危坐,目不斜视。

气氛凝重,许爸喝粥呼噜声就显得格外响亮,响得许愿心烦。

终于等到许爸吃完,许愿迅速划拉所有碗筷,去厨房刷碗。

许妈感受到许愿带过一阵风,没由来叹口气。

许爸浑然不觉,慢腾腾地穿衣服。

等三人终于提着年货下楼,发现天下起小雪,地上已经积了手掌厚一层。有人家吃早饭前放了鞭炮,嫩白的雪地上,洒着鲜红的纸屑,空气里一股硫磺味。

许愿走在最前面,许妈跟在后面喊:“姑娘,你带身份证了吗?”

许愿放缓脚步略作思考,带了,就放在背包靠近后背的夹层里。为了再次确认,她把背包挪到身前,拉开三寸拉链,伸手进去摸了一下。

身份证在。有身份证才能上火车,再过几个小时,就能见到奶奶了!

父母已经赶上,许母见许愿把包抡到身后,在伸另一只胳膊,伸手想帮忙,许愿身体微微一侧,让开的同时,手臂顺利穿过肩带。

“带了。”她这话被另一个声音盖过。

“三哥!过年好!”

三人循声望去,是一个中年男人,和许爸年纪相仿,手里提着盒装带鱼、两瓶酒还有几个红盒子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