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第10章(第4/10页)

这种混账孩子!宋荣恶狠狠地说:“回来非打断他的狗腿不可。”又叮嘱女儿,“先不要跟老太太说,省得老太太着急。”

宋嘉言点头:“知道了。”

第二日就有人送信到家。

信是宋嘉让写的,大意是他出门游历了,家人不必担心,年下就回来了。

得了宋嘉让的信,宋荣方放下心来,这事瞒不住,晚上便将事与老太太说了。不待老太太哭天抹泪地要孙子,宋荣先是大怒,喝道:“待把那混账擒拿回来,我非扒了他的皮!”

见儿子恼了,老太太顿时没了脾气,反是抓着儿子的胳膊抱怨:“你这又是发什么狠?小孩子家,爱玩儿爱闹的是天性,出去就出去呗,只要人好好儿的就成。都是你这做老子的,天天黑着一张脸,孩子们见你就吓得跟什么似的,就是想出去玩儿也不敢好好儿说,要这样偷偷摸摸的。”

宋嘉言忙作势劝道:“爹爹,好歹有大哥的去向了,莫恼了。您这一恼,叫祖母跟着担心呢。”又劝老太太,“祖母放心吧,去年大哥都跟着大船出过海,这次也不会有什么事的。而且,大哥信上不是说了嘛,会定期写信回来。他这么想出门游历,就让他出去好了。等走烦了,就知道家里的好处了。”

老太太一声长叹:“还是我的诺哥儿好。”

宋嘉诺笑得乖巧:“我每天都来陪祖母说话,祖母也不要生大哥的气,人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以前听祖母说,父亲十二岁就自己去县城、州府考秀才了。”

诸人纷纷劝着,老太太渐渐地安下心来。

宋荣私下又问宋嘉言:“李睿有没有信送回来?”

宋嘉言道:“我估计大哥肯定是去找李睿他们了,不然,他何必这时候走呢?父亲放心吧,不会有什么事的。”又劝宋荣,“要我说,父亲也不必急于叫大哥考武举,父亲自己是少年成名,大哥暂缓一缓无妨的。”

“你以为武举一考就中的?”自来科举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宋荣心中早有盘算,道,“你大哥武艺我倒不担心,文章上却要狠狠地补一补。武进士也是三年一考,若三次不中,就是十年光阴,哪里耽搁得起?”

宋嘉言笑道:“要是考十年都考不中,爹爹干脆给大哥捐个官儿好了,也不用浪费这许多光阴。”

“这官儿,能不捐,还是不捐的好。”宋荣倒不是舍不得银子,他是为儿子的前途考虑。

宋嘉言道:“大哥以后是走不了文官路线的,若是以武官晋身,非有战功无以升迁。立战功最快的地方就是边境,现在叫大哥去一去西蛮、北凉,也没什么不好。”

宋荣摇头:“不行,你如何知晓边境战况的凶险。”一不小心就没命,那他情愿儿子老老实实地做个小官儿了。当然,若是安排得当,也没人敢叫他儿子丧命,到时弄些战功并非难事。宋荣脑筋向来灵光,先时不过未想到此处罢了。经宋嘉言一提醒,宋荣立刻走了几分心思。

宋嘉言一笑道:“我只是这样一说,以后大哥的路还是要他自己走的。大哥若无此志向,叫他去他也不会去。若他有这个意思,现在去见识见识也没什么不好。如今天下太平,许多商人往来于西蛮、北凉之地。父亲不必太过担心,大哥是出去游历,总比许多人家的子弟吃喝嫖赌的好啊。”

宋荣长眉微挑,他宋荣的儿子敢吃喝嫖赌,不打烂了他们!打发宋嘉言道:“好了,时候不早了,你早些回去休息,若李睿有信来,与我说一声。”

宋嘉言笑眯眯地走了。

宋荣望着女儿离开时笑眯眯的狐狸相,非常怀疑宋嘉让能成功偷跑出去,与宋嘉言有莫大的关系。

又过两日,李睿的信终于到了。

信中一副不知所措的语气,以表示自己对于宋嘉让离家出走之事惶恐不安,借此洗清自己的嫌疑。

宋荣如今已经勉强接受宋嘉让游历的事,只要儿子平安,也就不追究了。

倒是秦峥,秀才试后,一举夺得案首之位。

秦家素来矜持,并未摆酒庆贺,不过,家中老少也美得够呛。秦老尚书赏了报喜的奴才,对秦峥道:“你这一年来,长进颇多。若无子熙尽心尽力地指点于你,你如何能有今日呢?叫你祖母给你备份礼,现在就过去。”

秦老太太笑道:“我早备好了。”孙子比老头子当年可出息多啦,越看越出息。秦老太太道:“咱们两家通家之好,去了别忘了给宋家老太太请安。”她早猜到孙子能中秀才,就提前备下了礼。

“是。”

秦峥赶去宋家送礼,秦老尚书欣慰地拈着胡子道:“阿峥比我那时有出息多了,我二十二岁才中秀才。”

三子秦凤初笑道:“明年正是秋闱,若能一鼓作气才好。”望子成龙,古今皆是。

“先进国子监。”秦老尚书道,“咱们这样的家境,阿峥侥幸中了案首,少不得许多人赞他。家里人断不能再去捧他,万不要把好好的孩子捧杀了。”

秦凤初心下一凛:“父亲说得是。”

“就是阿峥的婚事,别人瞧他有个星点儿出息,难免打听,莫叫孩子在这上面分心。”

听父亲这样讲,秦凤初面上微热,道:“父亲放心,儿子晓得的。”对那糊涂老婆,秦凤初唯有叹息。

秦峥去的时候,宋荣未在家。

秦宋两家交情摆着,他要给老太太、太太请安,下人禀于小纪氏。小纪氏便命婆子引秦峥进了内宅。秦峥奉上礼单,道:“小侄得叔父指点,侥幸考中案首。叔父之恩,不敢相忘,特意前来给老太太、太太、叔父请安。”

小纪氏笑道:“我们老爷早就说你是个出息的孩子,今日一看,果然如此。好孩子,你叔父指点你是应该的,你考得好,我们也为你高兴。去见见老太太吧,她最喜欢跟你们这些出息的孩子说话儿。”

宋老太太的确是喜欢考科举的孩子,无他,她两个儿子都是科举出身,老太太对科举怀有一种崇高的感情。见秦峥小小年纪就中了案首,老太太笑道:“考得好,考得好。我就喜欢科举的人,这是凭自己的真本事来做官。自己有本事,才能做得好官。”

秦峥笑道:“老太太说得是。亏得叔父肯指点于我,不然,我哪里能这样顺利地考中秀才。”秀才其实并不难,如秦峥这般,资源都是上好,若连个秀才都考不中,这就有问题了。不过,秦峥年纪尚小,而且秀才不难,但,考中案首就需要一点本事了。

老太太见秦峥谦虚,摇一摇头道:“是你自己争气。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你自己用功,学得好,聪明。”说着说着,老太太又说到自己儿子,“你大叔也是,他们兄弟小时候啊,哪儿有名师,就是跟村东头儿的秀才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