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两场宴会(第3/3页)

有过往袁家正式赴宴的经验,这一次南氏与梁玉都更从容了一些。

李家失去了仁孝太子,是非常的悲恸的,然而日子还是要过。李家的脑筋也很清楚,先前李家与杜家的关系,就是现在梁家与徐国夫人的关系。李家还要再添一条,李淑妃与杜皇后,之前那是正经的情敌、对手。彼此之间是很有些龃龉的。

仁孝太子一去,李家就不得不暂避锋芒,直到事态明朗。新太子念着仁孝太子的情份,梁家虽然蠢点,却也不是杜皇后的走狗。

这样好的机会,为何不与梁家走得更近一点呢?不过是请几次饭,就能帮梁家一个大忙,这笔买卖也太划算了。

利益上讲,这是值得的,感情上来说,在仁孝太子去世之后还肯对淑妃一脉表达善意的人,也值得李家适当的帮一把。

是以李家这一次请客与袁家一样也是动了脑筋的,他们把桓琚的舅家严家的人也给请了来。严家现在当家的是尚书严礼,他与桓琚是表兄弟,得管桓琚去世的亲娘叫姑妈。严礼娶的是名门杨氏的女儿,也是门当户对。严礼长女嫁的平王,次女就嫁到李淑妃家里,是李淑妃大哥的儿媳妇。严礼还有个儿子,就叫严中和,正在弘文馆里当学生。

亲家出面,杨夫人也是欣然前往。京城的关系,都是一环扣一扣的,严中和今年十八,去年娶了一个媳妇儿,也是门当户对,她姓刘,今年十七。

杨夫人就带着新儿媳妇,一同到了李家,宴上便与南氏、梁玉混了个脸熟。

南氏虽然还有点土气,说话却有着乡人特有的纯朴道理,也不失场面。梁玉就更好了,她邻席就是刘氏。两人对着举杯,含笑点头,梁玉就小声问道:“娘子姓刘,不知与先前去世的刘尚书家认识吗?”从门第上推断,她估计得是亲戚。

刘氏微敛了笑容:“正是叔祖。”

梁玉连忙道歉,又说:“他是个好人。袁家的那位刘夫人,人也很好。”

哦,原来是熟人,刘氏微笑道:“是,我在家时也常见这二位的。后来……”嫁出去当然就见得少了。

有这么一点“渊源”再说话就容易得多了,等到宴会结束的时候,两人已经颇为新昵了。刘氏知道了梁玉小名叫“玉”,梁玉也知道刘氏叫“湘湘”,便说:“与湘水有什么关系吗?”

刘湘湘笑道:“叫三姨猜着了,我出生后,家父接到家书时正在湘水泛舟,就取了这个名字。叔祖家有一个妹妹,她是在洛水边上出生的,就叫洛洛。”

“那一定也是一个水灵灵的美人。”

另一边,杨氏也觉得梁家女眷还是可以稍稍交往的,对李淑妃的嫂子袁氏说:“过两天,我还你的席,请梁媪、三姨作陪!”

她对徐国夫人、凌氏,都不大满意。当年桓琚成婚的时候,为了正妃的人选,两家杠过一回,严氏惜败。之后桓琚的后宫更是亲娘死了岳母当家,这惹得严家上下不大满意,徐国夫人一旦骄横起来,自己都忘了得罪多少人。凌贤妃呢,当年曾想仿照李淑妃的做法,要给自己哥哥求娶严家的姑娘,两家颇有一场恩怨。

那当然得跟梁家处得好一点,十年之后,谁得势还不一定呢!

严家与李家的想法也是有些像的——不就是吃顿饭吗?举手之劳,又不费什么事。何况南氏母女俩看起来也还不错,就算她们真不像样,大家忍一忍又何妨?圣人与太子相处愈来愈温情脉脉,太子又是被萧氏、杜氏给围起来,大家也需要与储君发生更多联系的。

梁家就是那个非常好的桥梁。

三家口头上做了约定,杨氏回家就准备上了。不但给李府下了帖子,还知道梁玉登过袁府的门,正巧,杨氏与袁樵的母亲杨夫人是同族,而刘夫人与刘氏关系更近,刘夫人婆媳也收到了帖子。杨氏还将自己的长女、桓琚的侄媳妇平王妃也给拉来做陪客。

再加上严家几个妯娌,居然凑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局。宴席设在了严府,梁玉与南氏进府下车,刘湘湘已经迎了上来,亲切地挽着梁玉的手:“三姨比前两天更标致了。”

梁玉与她并肩往里:“你这么夸我,一定是因为自己更好看了,心里高兴。”

都是年轻小娘子,梁玉虽然还未出阁,其实是个胆大包天不大忌讳的主,跟刘湘湘一个新婚少妇居然很谈得来。

入席之后,梁玉向刘夫人、杨夫人致意,二位一见是她,心里都有一点无奈——不是池中物呀,以后见面的机会,可真是多呢。

严府设宴,歌舞汇集,女人们说京中流行的八卦,再说些服装首饰。刘湘湘就问梁玉:“你这身秋装好,我家的裁缝总觉得差一些。”

王管事为保住饭碗,当然是十分尽力的,梁玉道:“我家里没养好裁缝,是在外头做的。你要想做,我回头叫他们把人给你找过来。”

“那好。”

正说话间,严中和一头扎了进来。

杨氏直起上身:“你怎么来了?真是失礼!”

严中和一把鼻涕一把泪:“阿娘!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