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谣言(第2/3页)

秦诺也发现,最近摊到自己头上的,尽是操心劳力的活儿!

先是南军的事情,陈情书给了他重重一击。之后派潜鳞司的密探暗中查访,种种蛛丝马迹都显示,陈情书上说的一点儿都没有夸张。真实情况甚至犹有过之,陈情书毕竟都是世家门阀写就的,很多投效大周之后都得了封赏,南军搜掠也不敢太过分。对上告无门的平民百姓,南军威逼更加残酷。

烦心的不止这一件,还有东泊刚刚送来的消息。

关于之前那片琉璃晶片的。果然是从景耀帝的寝陵里面盗取出来的,偷盗的并不多,但偷盗的人却并不是之前秦诺以为的修建寝陵的工匠顺手牵羊。而是一个附近山村的猎户。

他是从一处裂缝误入了寝陵之中的。

裂缝?景耀帝的寝陵建了十几年,最近才完工,刚刚封闭,怎么可能出现裂缝?

秦诺简直无语,他暂时将消息按下,吩咐潜鳞司的人找有建筑经验的人,仔细查探,究竟是哪里出了故障。

若是天然地形变动。就尽快找人修复,尽力将事情影响降到最低。

若是在修建寝陵的时候,有些官员偷工减料了。那么呵呵,这种贪腐大案秦诺是不会心慈手软的。

将事情吩咐完毕,秦诺就放下心来。

这个时候,朝中千头万绪,秦诺并没有将陵墓的变故放在第一位。

却不知,在不久之后,此事会引动何其剧烈的风波。

如今的他头疼的是南陈故地的形势。之前担忧的事情果然成真了!南陈东部的莱安爆发了叛乱,当地的世家与南部的小朝廷遥相呼应,

莱安是南部大港,原本就在南陈残余势力的控制之下,直到中途前才被南军攻陷,划入大周的版图。因为经年累月的战事,南军损失惨重,在控制这地方之后,报复性地大力削弱地方豪门和武道宗派的势力,进一步加深了仇恨。如今南方小朝廷出兵反攻,节节胜利。莱安便正式揭竿而起了。

莱安叛乱之后,连续又有三处州郡爆发了叛乱,大小规模不同,成功与否不一,但是行事都如出一辙。

其中以爆发在中部康城的暴、乱最为引人注目。康城是南陈中部的重镇,坐落在南北交通水运枢纽上,在乌理国进兵的第二十八天,一个南陈归属的官员,暗中与残余势力联系,想要趁着夜色将城门打开,这官员职位不高,却恰好是城门衙署内的。同时南陈派出的五千精兵顺着水道潜伏到了城外的小树林里,等着里应外合,将城池一举攻破。

幸好当值的巡逻士兵机警,发现了城门深夜开启,立刻派人前去查看。结果这一小队巡逻士兵立刻被城外潜入的南陈士兵格杀,但也引发了骚动,惊动城内守卫。

南陈兵锋逼近的消息早已传到,地方官已经命令士兵提高警惕,闻讯立刻调派了兵马前去抵抗。一场血战,最终因为南陈潜入的士兵太少,不得不退了出去。康城是保住了,但周围城池地方官几乎成了惊弓之鸟,对官员队伍之中的南陈官员更加排挤。

但是南陈归顺多年,地方官吏中多有本地士绅充任,这样的行为,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

秦诺翻看着奏报,气得险些吐血。

治理天下,从来都是不容易的事儿。他必需冷静。

在秦诺殚精竭力,想要力挽狂澜的功夫里,战败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迅速在南陈的大地上开花结果,结出来的当然不会是什么好果子。

而消息传到京城,此起彼伏的叛乱,和接二连三的战败也让京城百姓一扫之前对南陈残党的轻蔑,转而前所未有凝重起来。

各种谣言纷飞,什么南陈伪帝在投效乌理国之后,从乌理国学来了巫蛊之术,不仅能够毒杀百姓,更可以蛊惑人心,呼风唤雨。

那些乌理国的巫术极为厉害,南军只要一对上他们,就会发生各种状况,不是腹痛就是头晕,甚至还会变成痴呆,任凭砍杀。

还有连续的反叛,都是因为乌理国妖术的蛊惑,让原本投效的官员乖乖听从他们的指挥……

种种谣言乱七八糟地传播着。

但是在这些混乱的消息之中,还有一种言论格外显眼。

都是朝廷无力,才会导致叛乱横行!

秉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是有些文化的读书人,所以说起问题来头头是道。

“如今在位的……”市井中人是不敢直接说皇帝的,只是用手指向天上指了指,大家便心知肚明了。

“以前就是出了名的呆笨,后来外封之后,也整日里操持些酿酒制露的卑微勾当,而且喜欢与民争利,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国朝大事,哪懂啊?这样的人,当个闲散的宗室亲王自然是极好的,偏偏却当了……”

“若是年岁太平,也无所谓,唉呀,如今南边一乱,可就原形毕露了……”

这个论点说得头头是道,其中点到即止的称呼更显高深莫测,立刻在京城的舆论圈子里占据了不小的地位。

伴着这种言论,还有另一种论调甚嚣尘上。

“这乱局,南军只怕是没法收拾了,还是请裴大将军出面才行。有他领兵,南朝残党,什么妖孽巫术,一样砍瓜切菜。”

“只是如今这位,能用的了裴将军吗?”

“忠臣良将,也是要配明君的。还是先帝爷有胸襟,才能用得了裴大将军。”

这个先帝爷说的自然是景耀帝。

“唉,都是逆王叛乱,宗室一扫而空,不然也不会轮到……”话题到了最后,总是不免有人感慨一句。

“嘘,别说了,要死啊!”最终,都会以这句话为结束。

密报送到秦诺面前的时候,东泊以为他会发怒。

南军如此败坏,说到底还是因为之前景耀帝的时候朝廷懒政,疏于管理,而之后平西营的杀戮,更是因为秦聪一味儿纵容自己宠信之人,将崔骞放过去捞取功劳。

如今危急攒到秦诺登基之后爆发,便都成了他的过错了。

出人意料,秦诺只是苦笑了一下。

不能指望平民百姓有太多的政治觉悟,尤其在这个通讯和信息获取落后的年代。

百姓们只会看到,景耀帝在的时候,打的都是胜仗,南陈的粮食和珠宝,源源不断运到京城来。秦聪在位的时间短,也勉强算得上一帆风顺。

而自己登基不久,就风雨飘摇。

他计较的是谣言之中反复被提起的裴翎。

是普通人的想法,还是有心人推波助澜?

如果以平常心而论,皇帝听说了这种谣言,肯定会对裴翎心生芥蒂,锅是自己背的,而希望却全寄托了另一个人身上。

就连秦诺头一次听到,也有一阵愤懑不舒坦,只是很快控制住了。

秦诺揉了揉鼻子,这么不遗余力地挑拨自己和裴翎之间的关系,幕后之人呼之欲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