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极品婆婆(第3/5页)

卢家再次沦为笑话,生产队没有人不骂卢红波和刘华仙不是人的,自个老娘的死活都不管,将来肯定遭天打雷劈,奇怪的是知青房却沉默得很,男知青们经过生产队老人介绍有了新对象,整天跟对象腻歪,女知青们私底下也议论,但觉得刘华仙没做错什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刘华仙成功把户口迁过来,以后即使离婚她的户口也在生产队,算是达成目的了。

要知道,这两年想迁到仁安村生产队的人太多了,可陆建国把关严格,除非结婚否则没有其他办法。

刘华仙的例子,可算给秦湘刘萌萌找到了回城的办法,陆建国几个儿子都结婚了,但薛花花儿子没有啊,冲着薛花花的地位,她向陆建国推荐个人的话,陆建国保证会答应的……女知青们眼里,薛花花成了她们回城的希望。

没有什么比成为一家人更值得人亲近的了。

至于如何接近薛花花儿子,恰好知青房的屋顶漏雨,刘萌萌找陆建国说了修屋顶的事,依着陆建国的心思,肯定找几个有经验的老手帮忙,谁知刘萌萌指名道姓的点陆明文的名字,怕陆建国起疑,天花乱坠的夸奖了陆明文通,陆建国没有意见,和陆明文说了修屋顶的事儿,陆明文年轻,在下边递麦秆稻草就行。

陆建国的吩咐陆明文还是听的,他跟薛花花说去知青房帮忙的时候,顺便好好表明自己的忠心,叫薛花花放心,无论如何他都不会像卢红波对待老娘那样对待薛花花的,听得薛花花哭笑不得,不仅陆明文如此,陆德文和陆建勋也纷纷跑到薛花花面前表忠心,陆建勋最为殷勤,“妈,你别怕没人给你养老,以后大哥二哥不管你的话你就挨着我住,明年我参军后,保证每个月给你寄钱。”

高三上册的课本差不多快完了,下半年轻轻松松能把下册搞定,到时候,他就能安安心心当兵去了,他问过陆建国了,只要生产队和公社写封推荐信,担保他没有案底,没有污点,去军队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薛花花在整理他们写过的本子,从高中考试,作业和考试分开,听了陆建勋的话,薛花花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我有手有脚的,用不着你们养老,你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成了,你二哥还没回来?”

知青房漏雨,陆明文给人修屋顶去了,陆建勋如实说,“二哥说在知青房吃饭,不用管他,妈,你真的会答应我当兵吗?”薛花花要是反对两句他心里没准会踏实点,但薛花花表示支持,他反倒不踏实了,“妈,你怎么整理的,和我说,我帮你。”

陆建勋蹲下。身,抱着叠本子,是他们写的作业,陆建勋吹了吹上边的灰尘,“妈,是不是用橡皮擦擦了接着用?”外边人都说他们家攒了钱,想方设法的给陆明文介绍对象,然而他们自己清楚,一年到头,家里根本存不起来钱,每个月的本子和笔就是不小的开销,还要买酱油盐巴日常用品,更没多少钱。

“把作业和考试题分开,作业本子可以擦了字迹重新用,考试题放到你们房间去,有时间的时候多拿出来翻翻,高三课程了,得多多复习,温故而知新,多翻翻以前的题目。”薛花花挨着挨着擦干净本子上的灰,递给陆建勋,“年底考试,考好了明年就去当兵,考不好继续留在家复习。”

陆建勋得令,“好。”今年考了几次,基本没有出现过扣钱的情况,他觉得保持到年底,科科70分不是问题,“妈呢,我挣了钱,把咱家的房子修修,你房间堆粮食的话有点小了,以后多修两间屋子,里边间堆粮食,外边住人,西西和东东大了分开住,人人都有床睡。”他也不用和陆明文挤着睡。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你当兵的能有多少钱?”

“听雪梅嫂子爷爷说,当兵的补贴有很多,跟城里人的工资差不多,一年存一百块是轻轻松松的事情。”如果补贴他才不去当兵呢,最开始当兵是梦想,现在当兵就是奔着钱去的,有了钱,谁都不敢欺负他妈,别看刘华仙现在老实,那是地皮没踩熟,以后踩熟了,谁知道她会不会找他妈打架,幸亏陆德文和陆明文决定留在家,他们三兄弟真全部走了,打架的时候他妈都喊不到人。

“你以为当兵的容易啊,天不亮就要起床操练,遇到危险不能退缩,还得拼命的往前跑,流血流汗是家常便饭,你受得了吗?”薛花花怀疑陆建勋能否坚持。

陆建勋拍了拍胸脯,“妈,你直接说天天过农忙就对了,富贵险中求,我胆子大得很,啥都不会怕,而且军队会放假,等放了假我就回来。”吃苦受累在陆建勋眼里真算不得什么,年轻人不吃苦,老了再来怨天尤人就晚了,何况陆红英还指望他给她在军队里找个对象呢,他得好好完成任务。

“嗯,把本子抱到你房间去,看看你大哥大嫂回来没,回来的话就准备吃饭了。”今年春天起,赵彩芝成了生产队的二级劳动力,有时候能挣到10个工分,农忙的时候,陆红英把西西东东放在猪场跟着干活,也有工分拿,算起来,秋收后能分到的粮食又多了些。

这会儿已经八月份了,薛花花托陆建国被西西报了名,九月起,西西就要去公社小学读书,陆红英坐在凳子上,正给西西缝制书包,西西目不转睛的盯着陆红英手里的针线,“姑姑,是我的书包吗?”

“是啊,西西喜欢吗?”

“喜欢。”

东东嚷嚷着也要,伸手要抢陆红英手里的针线,怕针扎到他,陆红英赶紧侧开身,“书包是哥哥的,东东以后读书的话姑姑也给东东缝制个。”

“东东要读书,东东和哥哥一起读书。”

薛花花抱着叠本子出来,蹲久了脊背挺不直,猫着腰走路,“公社没有幼儿园,东东再大点才能去。”丰谷乡公社穷,好多人家连小学都不让孩子读,何况是幼儿园了,东东再大都要等六岁,还早着呢。

东东不高兴的扁了扁嘴,眼神落在西西手里的小篮子上,小篮子颜色有点久了,好在还算干净,隔段时间陆红英就会用刷子刷,东东指着篮子,“哥哥背书包,篮子给东东,东东提。”

西西大方的把篮子递过去,“给你,哥哥背书包。”

西西已经认识很多字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口算都不是问题,组词造句也能轻轻松松应对,东东跟着他插科打诨学了不少,以西西的智商,小学三年级的课本是完全可以的,但薛花花让他从一年级开始,适应一年半载的再说。

没多久,陆德文和赵彩芝回来了,陆德文挑着箩筐走在前边,箩筐里装满了玉米棒子,脸上难掩喜悦,“妈呢,妈呢,你快来看,咱自留地的玉米黄了,又粗又大,比旁边几个地里的长得都要好。”去年薛花花是在公社买的粮种,今年则是从去年收回来的玉米棒子中挑的最大最长的留的种,别说,涨势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