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番外1

三月三, 桃花开。

京城出了桩离奇的案子,太后上城南护国寺上香祈福的时候, 在满山满谷侍卫的守护下, 刚刚登上金轮光顶, 玄袍鼓风,竟如玄鸟一般,振翅欲飞, 山间登时升起弥漫大雾。待雾薄,众人回过神来,金轮顶上的太后早已踪影全无。

天子脚下, 皇城根边, 堂堂太后离奇失踪,哪怕是以德儒传名的皇帝也忍不住震怒, 年纪轻轻威仪稳重的脸上挂了几丝怒意。

“太后在你们的眼皮子底下凭空消失, 人去了哪里?”话到极处, 将手边的玉镇纸猛然一掷, “给朕去找。”

兵部尚书战战兢兢膝行到殿门口,“臣遵旨。”

皇帝突然又叫住他,“让许卿来见朕。”

许卿, 许刺,当朝右相,皇帝最看重的朝臣。

亥时月明,冷冰冰地挂在树梢,阿刺身上的金蟒官袍面上结了半层薄霜, 小心翼翼进了殿。皇帝宫中的地火龙燃得熊熊,混着龙涎香的香气让人昏昏欲睡,他在摞得老高的折子后面紧锁双眉,“阿刺,你觉得这件事是谁干的?”

阿刺不动声色,“回陛下,臣不知。”

“哦?这天下,竟还有神武英断的许大人不知道的事?”

阿刺点头,“当年老师送臣进宫的时候就曾说过,不该知道的事情就不要去打听。”

皇帝听罢,嘴角噙了一抹笑意,“那如果朕要你去打听呢?”

阿刺一个响头磕在地上,“臣在所不辞。”

皇帝搁下手中的许砂笔,自袖中抛出半块青玉,“见玉如见朕,朕,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务必将太后找回。”

“臣遵旨。”

阿刺抬头望了一眼他,他浑身浴在暖黄的光泽下,身着明黄常服,负手而立,月光自窗外纠葛的枝叶间筛下,如在他的玄袍上用淡墨色描摹了千枝万叶。他的深情隐藏在淡月之后,望着案下规规矩矩站着的阿刺,目光微有闪烁,“朕和阿芍大婚在即,此事宜快不宜缓。”

廊下起了风,殿中的烛影乱了两乱,阿刺一时梗在喉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不容易才从嗓子眼里挤出干瘪瘪的几个字,“臣明白。”

不过片刻,阿刺便从殿中退了出去。

宋风凌帝看着阿刺离去时单薄的身影,那纤细柔弱的身姿竟让他心头一乱,记忆中鲜活跳跃的身影和那背影重合,浮现在他脑海中的渐渐成了阿刺的模样,几乎恍然失神。良久才苦笑着摇了摇头,那个带着他在烟雨江南的画阁江畔躲避枪刀剑雨的人明明就是上官芍,怎么会是他的得力大臣许刺?

————

大成的江山乱过两次。

一次是四十年前,他皇爷爷还是太子时,皇子作乱,将皇爷爷逼至允州。

再一次便是二十年前,他的五叔意图夺嫡,将他皇爷爷软禁。

他还记得那天,本来艳阳高照的天突然下起了雨来,轻轻缓缓幽远,淅淅沥沥缠绵。

宋风凌被迫离宫,在上官大人等耿耿忠骨的保护下来到江南。那年他六岁,还是个不知世事的孩子,隐姓埋名躲在一方黑瓦白墙的院落里。院中有一棵硕大的芭蕉树,雨落在叶上,胸口翻涌上来的伤感,令他黯然神伤。

直到一衫鹅黄的小女子闯进他的视野,在他黑白灰的眼里抹上了一抹光彩,小丫头约莫五六岁,上官大人带着她走进他午休的画阁,手上还舞了一只花花绿绿的东西。他从午睡中睁开眼时,小丫头脆生生叫到,“你就是爹爹说的朗生哥哥吗?”

上官大人在一侧含笑点头。

他木然地点了点头,歪着头愣愣看着她手里的物什。丫头咧嘴笑了起来,伸手将糖人递到他眼前,“这是我娘做的糖人?你没吃过吗?”

他又想起了他的母后,原本应该和他最亲近的人。雍容的,华贵的,像是精致雕刻的凤凰玉器,活得锦绣繁华的母后。她从来不曾抱过他,也没有亲近过他,就连教养也不常有,大军临城她都不愿和他一起离开。

她不曾喂糖给他吃。

他喉头蠕动了两下,冷冷地盯着丫头递来的糖人,终究还是推开了,极其淡漠地吐出几个字,“我不喜欢吃糖。”

小丫头却笑得很甜,“那你喜欢吃什么?我让娘亲给你做。”

他兴致寥寥地摆了摆头。

后来小丫头常去他在的院子,聒噪得像是欢快的小黄雀,绕在他身边,叽叽喳喳讲些新鲜趣事。他目不转睛看着书,丫头隔他不过半尺余,他一页一页翻书过去,她一颗一颗剥着莲子。偶尔递一颗喂到他嘴边,他起初不吃。但那一次他偏过头咽进口中,悄无声息。

丫头讶然侧头,狭长的眼眯在一处,“朗生哥哥你终于肯吃我的东西了?”

他捏着手踟蹰片刻,嗫嚅开口,“你说市集上很好玩?我想去看看。”

她抬头看了看院墙,又望了望他星子般的双眼,迟疑了良久,“可是……父亲说你出去会很危险。”

他眼睫低垂,像一双栖息的蝶,“今天是我生辰。”

最终小丫头不忍逆拂他的请求,狡黠地望了一周,还是领着他从偏门闪出院子。

————

江南叶哨四起,江南过水处船影灼灼。丫头似是本地人,穿街过巷很熟悉,带着他上酒楼去听讲书先生的戏。说书先生正讲到不久前的大乱,如今他五叔登基,他父亲和皇爷爷下路不明,大成的江山怕是就要改旗易帜了。

宋风凌年纪虽小,但也明白何为成王败寇,他狠狠拽住飘帘,骨节发白。

听完一则戏,他脸色难看到极致,丫头悻悻地扯住他的袖子,落坐在街边的小食摊上,仍是满面天真,“阿娘说过生辰要吃寿面。”

面摊的小贩飞快和面,支起的大锅里高汤鼎沸,他始终垂着脸咬紧牙关不言不发。他母亲在大军临城时抛下了他,往北方避乱去了,这世上大概没有比他更颓败的人了吧。小丫头见他不说话,撇下他往街的另一边,那头几个卖糖人的老头小摊前摆满了花花绿绿的彩色糖人,他看到她付过几文前挑了个喜庆地揣回怀里。

糖人还没踹热,一群黑衣人踹翻了面摊,热汤洒落地到处都是。他们恶狠狠地揪起小贩的衣领,“刚才在你这吃面的小孩呢。”

小贩哆哆嗦嗦,指向宋风凌刚在坐的地方。方才丫头所幸方才丫头见势不好,扭头拉着他躲在糖人摊后面。趁黑衣人不注意,他们绕过摊子,背离藏身小院的方向拔腿狂奔。丫头虽然年纪很小,但跑得飞快,她拉着宋风凌在四月杨花乱舞的江南一路狂奔,仿佛不知疲倦。宋风凌问她,“我们为什么不回家。”

丫头抹了把头上的汗,“不能回去,如果让他们知道你住在什么地方会更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