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余舟不答反问:“你觉得贺云旗这人如何?”

“端方有礼,”锦川说完这个词后,想了想,又加了句,“不欠人恩情。”

余舟笑着道:“这两样不就足以成为结交的理由了吗?”

锦川又问:“还有呢?”

“果然知我者夫郎也,”余舟挑了下眉,缓缓道,“看到原本多加锻炼就可以变得更加健康跟强壮的一个人,因为不当的生活方式,反而更加虚弱,于心不忍也是一个原因吧。”

说到这里,他停了一下,故作玄虚地道:“当然,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理由。”

锦川配合地问:“那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

“当然是因为看他顺眼呀,”余舟道,“而且我求学路上,也刚好缺一个能一路同行的好友。”

这也是他一直在发愁的问题,见鬼的科举制度下,但凡走上这条道就不可能做到独自前行,因为光是第一场县试,就不仅需要四名村里人以及一名秀才保举,还要同另外两名参考的考生互结保单,考试时只要有一个人作弊,则三人连坐。

严格程度几乎跟余舟了解过的明清科举制度一样了,不过这里好歹还稍微宽松一些,明清科举制度是五童互结保单,这里是三人,而且这里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只考策问,不考八股文。

不然就八股文这一项,他说不定就会原地放弃。

锦川从一开始就知道余舟在物色合眼缘的读书人试图结交,只是他仍有疑惑,“看贺公子的谈吐跟穿着,应该从幼时起就有先生教导,会至今都没考取秀才的功名吗?”

“虽然未曾了解过,但我猜测贺兄的学识肯定是没问题的,”余舟对上锦川困惑的目光,解释道,“但你忘了,光是县试,就要连考五场。”

锦川刚才只是在想别的事情,有些走神而已,现在听余舟稍稍一点拨,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以贺公子今天这样的身体状态,想要连考五场,确实有些难度。”

余舟现在不关心贺云旗的身体状态如何,他更好奇的是锦川刚才为什么没想到这一点,凭锦川的细心这完全不应该才是,于是问:“你刚才是不是在想别的事情?”

“是,”锦川觑了余舟一眼道,“我适才在想,夫君当初救我,又留我在家里住,也是因为看我顺眼吗?”

“不是。”余舟想也不想地道。

锦川跟余舟都成亲这么长时间了,对于余舟当初为何会救他,心里早就有了答案,现在提起这事也不过是确认一下心里的想法,哪曾想余舟直接就说不是。

这么断然地否定,让他惊愕地立在原地,连路都忘了走。

余舟捏了捏两人牵在一起的手,拉着锦川继续往前走,戏谑地道:“我当时留你在家里住啊,就是见色起意了!”

锦川悬着的一颗心落地,作势要把手拽回来,小声道:“你……胡说些什么。”

换来余舟一顿哈哈大笑。

两人到家之后,先去了隔壁陈家,告诉陈大娘他们回来了,不用再帮忙看着屋子。

陈大娘坐在院子里的树下,看到他们进来,温和地笑了下,随口问道:“你们今天出去这么长时间,就是为了摘这点柿子?”

余舟回道:“还有别的事情。”

说完他从背篓上面挑了几个熟透了的柿子放到陈大娘的身边。

陈大娘看他背篓里的柿子只上面一层是熟的,下面一层还是那种一看就硬邦邦的颜色,便道:“后山就有一处柿子林,也不是谁家的,你们想吃了去摘就行,这没熟的就算在家里放熟,也不如树上熟的好吃。”

余舟道:“我们这是特意摘的没熟的,拿回来做柿饼。”

陈大娘眼睛一亮,缓缓坐直了身体,目光却是落在锦川身上,“你还会做柿饼?”

锦川跟余舟之前采茶的时候就讨论过这个问题,因此听到陈大娘这么问,锦川也只不动神色地看了余舟一眼,然后点头,“以前看别人做过,能不能做成还不清楚。”

他这一眼落在外人眼里,就是在询问余舟要不要说。

陈大娘果然也是这么理解的,笑着道:“要是成了,我可要厚着脸皮讨几个来吃。”

余舟接话道:“要真做好了,肯定要送一些给您尝尝的。而且现在柿子才刚开始成熟,若是我们这一批做成了,就喊上陈丰,再一起去山里摘些回来,两家都多做一些。”

他这话里的意思是要把做柿饼的方法告诉陈家。

陈大娘听出来了,连忙道:“那怎么成。”

“不是什么大事。”余舟道。

对现在的他跟锦川而言,除了读书之外,茶叶才是两人最赚钱的方法,不仅是炒茶的手艺,就连他们在炒茶这件事,除非余舟哪天考取功名在身,能够守得住了,不然决不能透露出去。

其他的比如说做柿饼,锦川绣花的针法,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关系亲近如陈家,只要他们愿意学,余舟跟锦川两人都认为可以教。

而且做柿饼没什么很大的技术含量,两家就在隔壁,陈家人只要稍微留心一点,就不难猜到他们是怎么做成的。

陈大娘把这事在心里来回掂量了许久,才笑着道:“那我等着你们做成功的好消息。”

余舟跟锦川回家之后,先是把几个熟透了的柿子挑了出来,其他还是硬邦邦的柿子就全都倒在一个大盆里清洗干净。

洗去污渍的柿子又用细棉布擦干水分,然后就是做柿饼最费时间的一步了,要仔细地把柿子的皮全都削干净。

余舟跟锦川两人花了半个多时辰,才把一背篓的柿子全都削完。

接着锦川找了几根细长的麻绳出来,把摘柿子时留下的一点细枝用麻绳系紧,每隔三寸左右系一个,系好之后挂在屋檐下,便是吊柿子最初的模样。

黄澄澄一片,煞是喜人。

削下来的柿子皮也没有丢,都装进簸箕里摊开了晒干,之后柿饼捂霜时要用到。

一天的假期,余舟不仅去青岩山踩了点,还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下午回来又做了一背篓的吊柿子,可谓是收获甚多。

第二天起又回到之前的作息,每天准时到文先生家报到。

只是去过青岩山一趟后,第二天下午余舟所做的诗,就让文先生都没忍住挑眉问:“你昨天在青岩山都看到了些什么?”

“青岩山的景色秀丽跟险峻兼具,学生去这一趟,不仅是眼界,就连心境都有所提升。”余舟又把自己从山下一路到山顶的所见全都跟文先生讲了一遍。

文先生边听边点头,表情甚是满意。

甚至临了还颇为惋惜地道:“昨天应该让温良跟你一同前去才是。”

余舟:……

昨天虽为踩点,但于他而言,也是跟锦川一起秋游,要是带上余温良那个小电灯泡,可就不那么美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