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娘(第2/3页)

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

[白话]温如春出身于陕西的世家大族。他从小喜爱弹琴,即使外出住在旅馆中也不忘带琴。一次到山西去,经过一座古寺,他把马拴在门外,暂时到寺中休息。进入寺内,看到一位穿着粗布道袍的道人在廊下打坐,一根竹手杖靠在墙边,还有一个花布口袋装着一张琴。这触动了温如春的嗜好,因此问道:“你也善于弹琴吗?”道人说:“弹得不太好,想找个弹得好的学一学。”于是解开花布口袋把琴递给温如春,温如春一看,琴的纹理特别好,略微拨一下琴弦,发出的声音清越异常。温如春高兴地弹了一支短曲。道人微笑了一下,好像并不赞许。温如春于是把他的琴技全部使出来弹了一曲。道人笑着说:“还好,还好!但还不足以当贫道的老师。”温如春觉得他的话有些夸张,就送过琴请道人弹一曲。道人接过琴放在膝上,刚一拨动琴弦,就觉得和煦的风微微吹来,过了一会儿,百鸟成群飞来,院中的树上都落满了。温如春惊异万分,忙拜道人为师,向他请教琴技。道人教了他三遍,温如春全神贯注,侧耳倾听,稍稍领会了琴曲的节奏。道人让他试着弹弹,指点纠正不合节奏之处,说:“你现在的琴技,在人世间已没有对手了。”温如春从此更加精心琢磨,练成了绝技。

后来在归途中,离家还有数十里,天黑下来,又下起了暴雨,无处投宿。温如春见路旁有个小村,赶快跑过去。顾不上仔细选择,看到一个门,就匆匆忙忙进去了。进屋后,静悄悄没有人。一会儿,一个姑娘走出来,大约有十七八岁,长得貌似天仙。姑娘抬头看见客人,吃了一惊,转身回去了。温如春当时尚未成亲,对姑娘一见钟情。过了一会儿,出来一位老太太,问客人来意,温如春说了自己的姓名,并请求借宿。老太太说:“借宿可以,但是缺少床铺,如不嫌委屈,可铺些草睡。”不一小会儿,老太太拿了蜡烛来,又把草铺在地上,态度很热情。温如春问她的姓氏,她回答说姓赵。温如春又问:“那姑娘是谁?”老太太说:“她是宦娘,是我的侄女。”温如春说:“我也不怕自己寒酸浅陋,想和您家结亲,怎么样啊?”老太太皱着眉说:“这件事不敢答应。”温如春追问是何缘故,老太太说难以说明,温如春怅然若失,只好作罢。老太太走后,温如春一看铺的草又湿又烂,不能垫着睡,只好端坐弹琴,来消磨这个长夜。雨停后,温如春就冒着淋雨的可能赶快回家了。

县城有位退职的部郎葛公,喜欢结交文人雅士。温如春偶然去拜访他,应主人之请弹琴。这时门帘内隐约有女眷在偷听,忽然风吹开了帘子,看到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女,美丽无比。原来葛公有个女儿,小名叫良工,善于填词作赋,长得美丽出了名。温如春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回家告诉了母亲,请媒人去提亲,而葛公因温家家势衰微,没有答应。但是良工自从听到琴声以后,心中也暗暗爱上了温如春,每每盼望再听到他那优美的琴声,但温如春因求亲不成,心情沮丧,再也不登葛家门了。

一天,良工在花园里捡到一张旧信笺,上面写着一首《惜馀春》的词,词云:

因恨成痴,转思作想,日日为情颠倒。海棠带醉,杨柳伤春,同是一般怀抱。甚得新愁旧愁,刬尽还生,便如青草。自别离,只在奈何天里,度将昏晓。今日个,蹙损春山,望穿秋水,道弃已拚弃了!芳衾妒梦,玉漏惊魂,要睡何能睡好?漫说长宵似年;侬视一年,比更犹少:过三更已是三年,更有何人不老!

良工吟诵了好几遍,很喜欢这首词。她揣着信笺回到屋里,拿出印花信笺,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一遍,放在书桌上。过了一阵儿去找,没有找到,以为被风吹走了。正巧葛公经过女儿闺房门口,捡到了,还以为是良工作的词,嫌恶词句轻浮,烧掉了而不忍心责备女儿,急于给她找个婆家。临邑刘布政使的儿子正巧来求亲,葛公觉得这门亲事不错,但还想看看刘公子本人。刘公子身着盛装来了,仪态面容端雅清秀。葛公十分高兴,盛情款待。刘公子坐了一会儿就告别了,座位下丢下一只女人鞋子。葛公顿时厌恶刘公子的轻薄,叫来媒人告诉了这件事。刘公子极力辩白这事和他无关,葛公不听,这件婚事就告吹了。

原先,葛家有一种绿色的菊花,秘不外传,良工把绿菊养在自己的闺房里。温如春院中的菊花忽然有一二株变为绿菊花,朋友们听说都到他家来观赏,温如春也很珍惜这种绿菊。凌晨时跑到院中去看,在花畦旁边捡到写着《惜馀春》词的信笺,他反复阅读,不知信笺从何处来的。因为“春”字是自己的名字,更加疑惑,放在书桌上逐字逐句细加评点,评语有些轻薄。正巧葛公听说温家的菊花变绿了,很惊讶,亲自来到温如春的书斋,看到了这首词,就拿过来看。温如春觉得评语太轻薄了,一把夺过来揉成一团。葛公仅看到一两句,原来就是在女儿房门口捡到的那首词,他十分疑惑,连绿菊的品种,也怀疑是良工赠送的。回去将此事告诉了夫人,让夫人逼问良工。良工听后哭着要寻死,而事情又没人看见,不能证实。夫人恐怕这事被外人知道,心想不如把女儿嫁给温如春。葛公也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就给温如春透了个信,温如春高兴极了。当天就请来客人举行绿菊之宴,在宴会上温如春焚香弹琴,直到深夜才结束。就寝后,书童听到琴自己发出声音来,最初还以为是其他仆人弹着玩儿的,后来发现无人弹奏,才告诉了温如春。温如春亲自来听,果然不假。琴声梗涩,好像在模仿自己的弹法但还没有学好。他点着灯猛地冲进屋中,什么也没有看到。温如春把琴带走,直到天亮也没发出声音。温如春因此猜想这是狐狸,是想拜他为师学艺的,于是每天晚上为它演奏一曲,并放着琴,任它去弹,像老师一样,夜夜都潜伏着偷听琴声。到第六七夜时,弹出的曲调,足以让人聆听。

温如春结婚后,夫妻二人都说起了往事,这才知道结成夫妻的缘由,但不知那首词是从哪里来的。良工听说琴不弹自鸣的怪事,就去听琴,说:“这不是狐狸,音调凄楚,有鬼声。”温如春不太相信。良工说她家有古镜,可以照出妖怪。第二天,派人去取,等到琴声响起,拿着古镜马上进屋,点灯一看,果然有个女子在屋里,慌慌张张躲到墙角,再不能隐藏。仔细一看,是赵家的宦娘。温如春大吃一惊,不停地追问。宦娘流着泪说:“为你们做媒,不能说对你们没有恩德吧,为什么这么苦苦地逼迫我呢?”温如春让把古镜拿开,与宦娘约好不要躲走,宦娘答应了。于是把古镜收了起来。宦娘远远地坐着说:“我是知府的女儿,死了已经一百年了。从小喜欢弹奏琴和筝,筝已经比较熟练了,只有弹琴没有得到真传,在九泉之下也深感遗憾。您光临我家时,得以聆听您美好的琴声,对您倾心向往。又很遗憾身为鬼魂,不能侍奉在您身旁,暗中为您撮合理想的配偶,来报答您对我的眷恋之情,刘公子座下的女鞋,《惜馀春》那首俗词,都是我干的呀。我对老师的报答不可谓不辛苦。”温如春夫妻听了这番话,一齐向宦娘拜谢。宦娘说:“您的琴技,我已经学到一多半了,但是没有学透神理。请再为我弹弹。”温如春按她的请求弹奏起来,还详细地讲解弹奏的方法。宦娘非常高兴地说:“我已经完全学到了!”于是起身要走。良工本来善于弹筝,听说宦娘也善于弹筝,想叫宦娘弹奏一曲。宦娘也不推辞,她弹的曲调和乐谱,都是人世间没有的。良工打着节拍欣赏,又转而要求向宦娘学习。宦娘让人拿笔来为良工写了十八章乐谱,又要起身告别。温如春夫妇苦苦挽留,宦娘凄然地说:“你们夫妻感情那么好,彼此又是知音,我这个薄命人哪有这个福气。如果有缘分,来世再相聚吧。”说着拿出一个卷轴交给温如春说:“这是我的小像。如果不忘媒人,请把它挂在卧室,高兴时点上一炷香,对着像弹上一曲,就如同我亲身领受了。”说罢,出门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