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辞(第2/2页)

沈隽向来知晓,他这人冷酷无情,连血管中的血都是冷的。见到这一幕,他心中最先涌起的想法是,幸好茶娘这回死了。

当然,表面上,沈隽将这样的心思藏得极好,表面上不露分毫。他放缓声音,朝着沈凤璋温声安慰道:“人死不能复生,大悲伤身。”

沈凤璋点点头。是啊,人死不能复生,然而现在就有这么极为稀有的机会放在她面前,让她最亲的父母能重新活过来。

由茶娘想到父母,沈凤璋心中悲伤之余,越发坚定自己一直以来的念头:她一定要完成任务回去。

想到这里,她忍不住抬眸望了沈隽一眼。

向来只能从沈凤璋那里得到拒绝的沈隽,被这一眼看得心头一颤,喉咙发干,自己看破沈凤璋一直以来的顾虑后,她果然不再如先前那样隐藏自己的心思了。

想到此,沈隽心头暗喜。

这件本来会对沈凤璋造成一定威胁的事,因为沈隽提前插了一脚,沈凤璋甚至还没出什么力,一下子就被轻易解决了,并未对她造成多大影响。

然而,在旁人看来,这件事却是极大的影响了沈凤璋。

向来嚣张强势,哪怕是新帝登基,都不曾主动沉寂下去的沈凤璋,忽然之间安静下来,朝堂上声音少了,平日里与同僚间的联络也少了。

甚至于,原先就高挑消瘦的沈凤璋,一下子憔悴起来,似是能被一阵风吹走一般。明明是快要入夏的天气,她却还穿着厚厚的外衣,面色苍白,毫无血色。

众人想起这件事里死掉的那名姬妾,恍然大悟之余,不由想要叹息一声。

没想到啊,沈凤璋竟然还是个痴情种。

说来也是,这么久以来,真正留在始兴郡公府,留在沈凤璋身边的女子也就这一对姊妹花。沈凤璋这么久都不曾厌弃这对姊妹花,想来是对她们有真感情的。也怪不得,那个叫茶娘的姬妾死后,沈凤璋一下子就意志消沉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

哪怕是往日里讨厌沈凤璋的那些人,在见识到沈凤璋如今接二连三的遭遇后,都不由叹一声沈凤璋倒霉。

心爱的姬妾被逼死不算,她身上的官职也被新帝撤了!

一夜之间,大权在握,风光无限的正三品高官沈凤璋,除了一个始兴郡公的爵位,再无其他。

人人都觉得新帝这是急了,终于开始对付沈凤璋的动作了。殊不知,沈隽确实急了,然而他急得不是想要对付沈凤璋,而是沈凤璋日益变差的身体。

不管是廷尉还是五兵尚书,都是较为繁忙的官职,沈隽在知道沈凤璋的身体状况后,只想让她好好休息,安心养病。

他特意和沈凤璋提过,事先知会过沈凤璋。沈凤璋并无反对意见。然而,外人还是误会了。

……

沈凤璋那口气散掉之后,整个人衰败的速度非常快。

沈隽甚至来不及让其他医师想办法,沈凤璋看上去就已经不大好了。情急之下,他索性将第二个方案提前。

好在,上苍还是比较眷顾他的。他手下的人,当真找到了一个有真本事的道人。

沈隽跨进始兴郡公府大门,一边往里走,一边叮嘱这名道人待会儿见了沈凤璋后,该如何做。

道人气定神闲,他没有说什么,只是在最后,朝沈隽一甩浮尘,淡声送上一句,“陛下放心。”

沈隽见状,对这名道人的信心越发充足。

然而,他带领着道人,尚未走进景行院,忽然听到一阵悲愤的哭声。

沈隽心中猛地咯噔了一下。他抛下道人,径直快步朝景行院卧房走去。

卧房里,哭声萦绕,所有人脸上神情一片惨淡。沈隽站在门口,看清仆从们脸上的神情之后,往后退了两步。

他立即翻身,折回道人身边。

压低嗓音,沈隽朝人叮嘱道:“事情有变,还请阁下直接开始第三个办法。”

所谓第三个办法,就是让沈凤璋直接借尸还魂。

道人轻轻颔首,大步走到卧室之中,然而他只看了安静地躺在床上的青年一眼,便瞬间脸色一变。

一直注意则他的沈隽急切发问,“怎么了?”

道人转身,朝沈隽肃容摇头,“陛下,这件事我办不了。”不等沈隽发怒,他又接下去说道:“不仅我办不了,其他人也办不了。”

“这位女郎的魂魄已经消失了。”

沈隽猛然握紧手掌,眼眶眦裂,额角青筋爆出,此刻的他,哪里还有半点俊美无俦的模样,只有狰狞。

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声音,“你再说一遍?”

道人有些惊讶沈隽的变化,然而他想了想,还是重复了一遍,“这位女郎的魂魄已经消失了。”

沈隽眼眸猛然一闭,“来人!将这名妖道押入天牢!”

“陛下!”

沈隽没有理会试图劝服他的道士,他转身深深地凝望着躺在床上的沈凤璋。她闭着眼眸,看上去模样安详,只是睡着了一般。

沈隽蹲下身,与床边齐平,他握住沈凤璋的手,那冰冷的温度让他心中一颤。盯着床上的沈凤璋,他缓缓开口,声音坚如磐石,“阿璋,我一定会让你重新活过来。”

这个道士不行,那就换一个。从南边到北边,他就不信找不出一个有真本事的!

他闭上眼,声音渐渐低弱下去,似是自言自语,“阿璋,你一定会重新活过来的。”

《周书·高祖本纪》载,“帝沉毅有智谋,初潜龙在渊,常自晦迹,人莫测其深浅。及为帝之后,克己励精,用法严整,群下畏服,莫不肃然。至于征伐之处,躬在行阵。性又果决,能断大事。故能得士卒死力,以弱制强,为帝三年,厉兵秣马,得南北一统。后溺神道之术,亲至四海,寻神异之士,无心朝政。天禄八年冬,帝崩于东游出海途中,后嗣未存,传位南阳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