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第2/2页)

具体就表现在,态度很热情,但是语言干巴巴,简单来说,就是只会说一些夸人的套话,没有创新,不会花式表示善意。

跟文臣比起来,就显得不够真诚了。

也难怪历史上天下太平之后,大多数文臣都会比武将混的更好,大靖朝至今都可以不重文轻武,全赖几代帝王的支撑。

魏时从未上过大朝会,但是也能想象的,论嘴皮子、论逻辑思维的能力、论语言的艺术,文臣跟武将压根就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

就算大靖朝没有重文轻武的政策,可是在朝堂上能说话的人绝大多数还是文臣,武将没有上战场立的军功,就跟文臣不是走科举路子入仕途的一样,腰杆子终究不够硬。

在入了兵部之后,这样的观感就更为明显了,兵部跟户部比起来真的是有点儿……闲。

并不是没有差事做,也不是可以闲到每天喝茶的程度,而是这效率实在不太高,时间全都浪费在了上下请示上。

明明半个时辰就可以做好的事情,这个人请示,那个人拖延,真能耗上半天的功夫。

但在户部的高效率比起来,这情况实在让人又窝火又着急。

若是效率可以提升上来,兵部的官员完全可以只当值半天,另外半天就不用来了。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大把的时间耗进去了,办出来的差事跟所用的时间并不成正比。

魏时总觉得,有些像是在磨洋工,但要说清闲这又算不得清闲,所有人手头上都有事情要忙,只不过要忙的很多事情都是人为增加出来的,自己人给自己人找活儿干。

要是父亲在这儿,恐怕早就一肚子的火了,居然会有人想不开故意找事儿做。

比起能力上的锻炼,初入兵部,魏时觉得更像是对他心性和耐性的磨练。

如果说户部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上面所有的螺丝钉都懈怠不得,那兵部就像是一匹年迈的老马,速度极慢,但是又没有停下步伐,连带着坐上这匹马的人,都得要收一收急性子,缓着来,慢慢来。

魏时就在适应这样的节奏,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只能去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