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年代文里的幺儿(十七)(第2/3页)

乡亲们也十分配合,立马有人配合着吹彩虹屁:“邵婶子你就是那么好,我家姑娘要不是你解救,估计都快被她男人打死了,你就是她的救命恩人。”

邵老娘赶忙谦虚着哪里哪里。

省里电视台也没有出外景的条件,最后是邵老娘去省城做了一期专访节目,邵老娘原本十分紧张,但邵瑜提前和电视台那边沟通台本,母子俩也事先进行了一次彩排。

邵老娘虽然还是觉得别扭紧张,但如今她的普通话和上一次来省城时,已经今非昔比,已经能够十分顺畅的与人交流,且邵瑜的存在,也很大程度的缓解了她的紧张。

最终这次采访十分顺利,记者甚至一再夸赞,感觉邵老娘完全不像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乡下妇女,一个劲的夸赞邵老娘思想进步。

这次省城之行,除了邵瑜母子,还带着赵青青和邵嘉,邵嘉年纪虽然不大,但邵瑜想带孩子见见世面,至于赵青青,那就是她亲生父母想要见她。

在出发之前,邵瑜和赵青青有过一次详谈,结果确实如她预料的那般,赵青青有些崩溃,但有赵木匠在一旁鼓励,赵青青还是选择了这趟省城之行。

赵木匠希望有更多的人照顾女儿,赵青青却更多的是被外公多年的寻找所打动。

如邵瑜所说,李老因为自责,这么多年四处跑就为了寻找被拐走的外孙女,老人家甚至因为舟车劳顿病体沉疴,赵青青心下也颇多感触。

老人家当年的一时失误,也用了这么多年来弥补,且赵青青虽然得知她是收养的,但与其他人不同,她不是被扔掉,而是被拐走的,父母亲人也努力寻找了她许多年,虽然父母最终还是生了一个弟弟来填补她的空缺,但赵青青却不恨他们。

这次亲缘鉴定,结果却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出来。

和李芳华一样,郑书记看到赵青青的时候,就有一种奇妙的感应,这种来自血缘的奇妙感触,让郑书记也深信这个女孩就是自己走丢的女儿。

李项陪着邵瑜母子和邵嘉在省城里转悠,赵青青则接受来自李芳华夫妇的亲切关照,因为之前打过招呼的缘故,哪怕是年纪不大的郑念容,也知道父母找了这个姐姐很多年,丝毫没有因为姐姐穿着打扮土气,或者觉得姐姐抢走父母的关爱而闹脾气。

邵老娘自接受完采访之后,人就有些轻飘飘了,每日里都沉浸在“自己真厉害”的自豪里。

“妈,也不知道今年能不能评上省先进人物,一共十个名额,也不知道您能不能得一个?”邵瑜说道。

邵老娘立时眼前一亮,这个老妇女如今的荣誉观很强,什么荣誉都想争。

“妈妈想要当上先进人物,还得继续努力,如今这么一点小成就,怕是有些悬。”邵瑜说道。

邵老娘立时跟打了鸡血一样,恨不得现在就回家,将自己解救妇女的工作做遍十里八乡。

邵瑜如今也不再单纯是柳书记的秘书,他身上还领了一个商务局的职,来了省城也不是专程陪着邵老娘接受采访,他也是带着任务来的,务必给县里的厂子拉一些订单回去。

等到邵瑜任务完成,亲缘鉴定的结果也终于出来了,赵青青果然是李芳华和郑书记的女儿。

身份被确认,郑家人和李家人全都陷入狂喜,寻找多年的孩子真的被找回来了,李老知道了这事,连饭都多吃了两口。

身份带来的巨变,倒是让赵青青觉得有些不知所措,先前尚未确认身份时她还带着些许怀疑,如今真的确认了,她反倒不知该何去何从了。

赵青青不想离开赵木匠,但郑家这边却很希望她来到省城,生恩养恩之间,哪怕郑家条件更好,但赵青青却更想选择赵木匠。

只是临了出发之前,赵木匠这个养父,却希望赵青青留在省城,赵木匠也希望赵青青能有更好的未来。

赵青青最终还是决定回到青栾县,倒不是她不想留在省城读书,只是赵木匠年纪大了,身子也不好,她更加不放心。

李芳华还想挽留,但赵青青态度坚决,任凭生母说破了嘴皮子,赵青青还是想要回去。

最后的结果是,赵青青没有留下,李老这个当外公的却想搬到青栾县去,一来邵瑜离得近可以就近治疗,二来错过了这么多年,李老也想多照顾外孙女。

李芳华虽然挂念着失而复得的女儿,但也放心不下还在读书的小儿子,最终也只是要求李老给青栾县的住处装上电话,时时都能联系。

邵瑜虽然只读了一个初中,但写的文章常常被省报采纳,在所有人看来,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赵青青喜欢邵瑜,她不想被邵瑜拉开太远,没有急着和邵瑜结婚,而是返回校园读书,插班进入初中。

邵老娘因为省报和电视台的报道,也有许多政绩,直接三级跳,从村里的妇女代表,成为县里的妇联干部,她倒是真的像自己心里想的那样,在十里八乡到处解救受压迫的妇女,关爱那些饱受重男轻女折磨的女孩,因为政绩突出,真的当选了省级先进人物。

赵青青初中毕业之后,也进了县妇联上班,婆媳两个在家里亲密无间,在工作上也是合作的战友,当婆婆的将媳妇当闺女看待,当儿媳的真心孝敬媳妇,这样的婆媳关系,倒是羡煞旁人,每年县里评选“最佳婆媳”,这两人总是榜上有名。

邵老娘原本的思想格局,还只是停留在少分儿媳一勺粥,多给儿子几口饭的境界上,但这几年,随着她自己地位的改变,原本只是假意思想进步的邵老娘,也真的成了一个思想进步的人,努力识字,用心学习,对于上级的政策理念更是张口而来,且因为她做妇联工作的缘故,对于女性满怀同理心,因为她坚持不懈的倡导,原本打老婆这件旁人视若无睹的事情,变成如今打人者出门都是要被四周的人唾弃。

整个青栾县的风气都大为改变,甚至整个赵家村的人,见到邵老娘这么一个农村妇女,也能当上县里的干部,再也不敢轻视女性,虽然难免还是更加倚重儿子,但却不会再随意打骂家中的闺女。

村里的厂子也越做越红火,酱料小作坊得到了县里的扶持,也成功建厂,第一批离婚就业的赵家姑娘,也成了这个厂子的第一批有编制的姑娘,因为这个厂子的初衷,就是给离婚的姑娘一个安身立命的机会,所以在招人时会优先考虑哪些离了婚没有多少依靠的姑娘。

赵家村也并没有因为离婚的闺女多,而让未嫁的闺女寻不到婆家,反而因为赵家村富庶,且娘家都看重闺女的缘故,十里八乡的人,都希望求娶赵家村的姑娘。

邵二嫂生的也是一个闺女,因为怀孕时养的不错,孩子有些大,因而难产了,最后还是送到县医院才让母女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