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第2/2页)

除了这些,还能列举出很多小的问题。举一个例子:不适感,这和流浪生活紧密相连;需要记住的是,一般流浪汉除了身上穿的之外没有别的衣物,他们穿的靴子不合脚,一连几个月都没坐过椅子。但最重要的是,流浪汉所受的痛苦根本毫无意义。他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但又不知是为了什么。他们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每天可能有十八个小时都呆在屋里或在路上。事实上,不可能有比这更碌碌无为的生活了。英国肯定至少有好几万名流浪汉,他们每天不知要消耗多少尺磅[3]的能量在毫无意义的走路上,这些能量足够开垦好几千亩地,修好几里路,造好几十座房子。每天,他们花大把时间盯着房间里的墙壁发呆,加起来估计有十年之长。他们每人每周至少要花掉国家一英镑,但却拿不出任何东西来回馈。他们四处游荡,就像是在玩无聊的“瞎子送信”游戏[4],没完没了,毫无意义,甚至本就没打算让他们对任何人产生意义。法律让此过程进行下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不觉得惊讶,但这样做很荒唐。

了解了流浪汉生活的无聊乏味,问题便是有无改善措施。显然是有可能改善的,比如,让收容所住起来更舒服些,实际上这一点已经开始实施了。去年,一部分收容所的状况已经得到了改善,变得认不出来了(如果情况属实的话),而且据说所有收容所都会得到改造。不过,这并没有涉及问题的核心。关键问题是,怎样把流浪汉从极度无聊、半死半活的游民变为自尊自重的人。仅仅把他们的生活变得舒适一些并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即使收容所变得富丽堂皇(这绝对不可能)[5],流浪汉仍旧会虚度光阴。他仍是个穷困潦倒的人,与婚姻及家庭绝缘,对社会无用。真正要做的,是使他们摆脱贫困。那就得帮他们找份工作——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的那种,而是能从中获益的工作。目前,在绝大多数收容所里,流浪汉什么都不用干。他们曾被叫去开采石头,干了活才有饭吃,但后来这项工作停止了,因为他们开采的石头够用好几年,让开采工人都失业了。现在他们就这样无所事事,因为似乎没什么活好让他们干。但有种方法显然能让他们有用武之地,那就是:每个济贫院都能开辟一个小农场,或者至少有块自用菜地,每个身强体壮的流浪汉只要来报名,都能干一天实实在在的活。农场或菜园的收成就能用来养活流浪汉,总比那些脏兮兮的面包、黄油和茶水好。当然,收容所永远都不会完全自给自足,但他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长远来看也许能惠及大众。我们必须意识到,在现行体制下,流浪汉对国家而言就是个沉重的负担,因为他们不仅不工作,而且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还有害健康;因此,这一体制导致了生命和财产上的双重损失。既给他们吃像样的食物,又让他们通过劳作生产一部分食物给自己吃,这样的方案值得一试。

也许有人会反对说,农场或菜园不能用收容所里的劳力,但没有理由能解释为什么流浪汉只能在每间收容所呆一天;如果他们有活干的话,本能呆上一个月,甚至是一年。流浪汉不停在流动完全是人为造成的。目前,流浪汉花的是公众的钱,所以每家济贫院的目标就是把他们推给下一家,于是就有了一处只能呆一夜的规定。要是他一个月之内又回来了,惩罚便是拘留一周,这和坐牢大体相似,自然他也就不停换地方。但是,如果他能为济贫院劳动,济贫院又能给他提供营养的食物,情况就会有所不同。济贫院就会逐步变成自给自足的机构,流浪汉则根据自身需要选一个地方住下,不用再去流浪。他们就会做些相对有用的事,得到像样的食物,过上安定的生活。如果这一方案奏效的话,他们甚至能渐渐摆脱贫民的身份,可以结婚,还能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

这只是个粗略的想法,肯定会有很多反对的意见。尽管如此,这条建议的确能改善流浪汉的生存状态,又不会给公众增加额外负担。而且不管怎样,解决方式一定与之相似,因为问题就是怎样对待吃不饱又无所事事的人,答案自然很明了——让他们自食其力。

注 释

[1]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野性的呼唤》、《海狼》、《马丁·伊登》和《热爱生命》等。(译注)

[2]这一数据肯定是低估的,不过比例大抵如此。

[3]尺磅:一种能量单位。(译注)

[4]“瞎子送信”游戏:一种调换位置的室内游戏。(译注)

[5]公平地说,有几家收容所的状况最近有所改善,至少从住宿条件来看是这样的。但是大多数收容所仍旧和以前一样,在吃的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