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帕洛马尔在城里 第三章 在动物园里(第2/2页)

鬣蜥的皮肤呈绿色,上面布满细小的鳞片。它身上这种带鳞片的皮肤何其多矣,颈项上、脚趾上多得都打了褶,起了包,或出现了皱纹。皮肤犹如衣服,本应紧紧贴在身上,可它这件衣服却到处向下耷拉着。它的脊背上长着一条齿状脊冠,一直延伸到尾巴上。它的尾巴呈墨绿色,越往长里去,颜色越浅,最后变成深浅相间的一圈圈圆环:墨绿色的环与浅绿色的环。它的脸上长着绿色的鳞片,眼睛能张能阖。这双“进化的”眼睛有视力、注意力和眼神,仿佛在诉说,在它那龙一般的外表下面隐藏着另外一个生命,一个我们比较常见而且熟悉的不那么奇怪的动物……

另外,它的下颌下面也长有刺状的肉冠;颈项上长有两个白色的圆板,仿佛声响接受器,上面还有许多元器件、装饰物和抗震垫。它身上真可谓集动物王国乃至其他王国的各种形状之大成。一个动物身上长着这么多东西有什么用处呢?难道是为了掩盖隐藏在它体内窥视我们的什么人吗?

它前掌上的五趾如果不是长在它那肌肉发达、造型优美的前腿上,人们还以为那是爪而不是趾呢。它的后掌则不然,又长又软,五趾如同植物的幼芽。但是,从整体来说,从它那温驯与迟缓的性格来说,它给人的印象却是力量。

帕洛马尔先生首先观看了小鬣蜥,它们十来个挤成一堆,你压着我,我压着你,并不停地活动腿脚,变换相互位置或伸直自己的身躯。现在他站在大鬣蜥的玻璃笼子前,这个大鬣蜥的绿色皮肤亮光闪闪,腮边有个红铜色的斑点,脸边长着冠状的胡须,眼睛睁着,眼珠呈黑色。之后他又看了热带草原巨蜥,它伏身于与它皮肤同色的细沙之中;还有树栖蜥,它的皮肤黑中透黄,宛如大鳄鱼;还有非洲巨蜥,它身上犹如野兽长毛、树木长叶那样,长了厚厚一层灰色尖鳞片。非洲巨蜥首尾相接蜷缩成一团,仿佛它要集中注意力于自身,不理睬外部世界。还有一只乌龟,它的背甲绿中泛灰,腹部呈白色,潜伏在透明水槽内。看上去它的身躯很柔软,好像很肥;它那尖脑袋伸在背甲外面,仿佛身上穿着一件高领衫。

人们能够想像到的奇形怪状,爬虫馆内可谓应有尽有。在这里,动物、植物和岩石仿佛在互通有无,用它们的鳞、刺和甲壳进行交换。在数不胜数的奇异结合之中,仅有少数(也许是最难以令人置信的)几种结合抵御了各种毁灭、混杂和重新组合的冲击,最后固定下来。这些数量有限的组合,相互隔绝,自成一个世界,正如动物园内分装它们的玻璃笼子一样。它们都有自己的怪异之处、优美之处和生存方式,但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目,为人们承认的统一的目。巴黎植物园蜥蜴馆的玻璃笼子都有灯光照明,蜥蜴们懒洋洋地栖息在从它们原产地森林或沙漠中运来的树木、岩石与沙石之间。这种做法虽然是人类意识的反光,是自然之谜及其秘密法则的外部表现,但它还是体现了自然界存在着的这个目。

难道说,那暗中吸引帕洛马尔先生的是这种外部环境而不是爬行动物本身?这里的空气像一块海绵,柔软而潮湿;一股刺鼻的恶臭令人屏息;这里的光线明暗兼有,明的地方如白昼,暗的地方如黑夜。谁要探头望望人类之外的世界,难道就该得到这些感受吗?玻璃笼子之中有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亦有人类出现之后的世界,表明人类世界既非永恒的世界,亦非惟一的世界。帕洛马尔先生参观这些关着蟒蛇、王蛇、竹林响尾蛇和百慕大的树蛇等爬行动物的笼子,就是为了亲自体验一下这个道理吗?

人类之外尚有许多世界。这里每个玻璃笼子都是一种世界的缩影,一种也许根本没有存在过的自然界的一部分,一个几立方米的空间,靠人工的方法维持着那里的温度与湿度。这就是说,这里每件远古动物的样品都是靠人工的方法维持着生命,仿佛它们是我们头脑虚构的动物,是我们想像的产物,是我们语言的构造,是一篇荒谬的推断,企图证实只有我们这个世界才是惟一真实的世界……

帕洛马尔先生突然感到必须从爬虫馆里走出去,仿佛这里的气味现在变得难以令人忍受。若要出去,他得首先穿过鳄鱼馆。鳄鱼馆里建有一排相互隔开的池子,池内干燥的地方躺着一条条或一对对鳄鱼。它们的皮肤灰暗、粗糙,趴在那里还令人望而生畏。它们那残酷的脸、冰凉的腹和宽大的尾都紧紧贴在地面上,好像都在睡觉,就连那些睁着眼睛的也仿佛在睡觉;也许是它们被惊扰得不能人睡,就连那些闭着眼睛的也不能人睡。这些鳄鱼之中时不时总有一只慢慢晃动一下身子,微微抬起短足,爬到池子边,平平跃入水中,掀起一阵波浪,然后浮在水中间,和刚刚在岸上一样仍然一动不动。它们这样不爱活动,是无限耐心呢?还是无限失望?它们正等待什么呢?还是不再等待什么了?它们怎么看待时间呢?它们不计较个人寿命长短,只考虑它们那个种属的生存时间吗?它们只考虑大陆漂移、地壳冷却所需用的时间即地质学上的代呢?还是考虑太阳的光线慢慢减弱所需的时间?这种超越我们经验的关于时间的思考,我们是无法进行的。帕洛马尔先生急匆匆走出爬虫馆。这里只能每隔一定时间来一次,而且只能走马观花匆匆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