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的心灵自传《乡愁》(第2/2页)

他很早就热爱歌德的《威廉的修学时代》,对德国浪漫派诺巴里斯的《蓝花》、霍夫曼的《黄金壶》,以及艾新道夫的诗与小说等特别亲近。非常注重传统的黑塞,有段时期被看成是新浪漫主义派不是没有理由的,可是想到他本来是从拥护一个人格和个人出发,从各个角度去探讨人性与批判的时代,更应该把他看成是写实主义作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黑塞获得歌德奖及诺贝尔文学奖(均在1946年),又在1950年荣膺拉蓓奖,他杰出的文学业绩获得无上的光荣,又接到世界各国读者的来信,也勤快地回信。1962年8月9日夜晚,以超过歌德的85岁高龄“如睡眠般”地辞世。死因是脑溢血。

诚心诚意扶持这位诗人,死后将其著作与遗物收集整理,捐给西德纳卡国立西勒博物馆的妮侬夫人,1966年9月22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1岁。

乡愁

在阿尔卑斯山地的湖畔尼密康村,和大自然为友而成长的佩特,在偶然的机会里,才能受到赏识而被送进城里的高中,他在这里悄悄地尝试写诗或小说,同时发现想从优秀的作品习得艺术是万分艰难的。在这段时间,他和律师的女儿历经了一次纯真的初恋。在苏黎世结交开朗的音乐家理查,寄稿至报社,多少获得成功,于是开始过创造的生活。和女画家的爱情也没有任何结果,他偕同理查赴意大利旅行,享受南国的生活。但在两星期后,他接到这位朋友溺死的噩耗。理查是他在都市生活的岁月里得到的唯一财产。他在巴塞尔陷入极度的孤独感里,后来在医师的劝告下进出社交界,因而结识伊莉莎白。可是,内心里隐藏忧郁倾向的山地孩子,对于“被虚伪凝固”的人际关系无法忍受,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贪婪地“听被造物的感叹和看事物的深渊”。这时候他突然发觉自己爱上伊莉莎白,但这次的爱情也没有成功。他再度因为寂寞感、孤独感来到怀念中的意大利,住在亚西基的地方,接触到单纯朴素的民众之心灵。他回到巴塞尔以后,在偶然的机会里收留驼背的波比,并从这位忍受人生的痛苦的残障者身上习得谦虚与爱。波比死后,准备着手酝酿已久的巨作时,得到老父生病的消息,因而回到家乡代替父亲工作,这时他终于领悟到“卡蒙晋德无论如何也不能变成一般世俗的人”,于是他放弃社会上的名声和幸福,决心继承故乡小酒馆的经营。

本作品于1901到1903年之间写成。赏识黑塞前作《赫尔曼·洛雪尔——青春时代》(1901)的费舍要求他写稿,使他感动万分,黑塞回忆说:“在我的生涯中,这是我的文学第一次受到肯定,使我获得莫大的勇气。”这篇作品一跃而提高作者的声望,不是受到亚达贝特·休提夫塔的影响对大自然做生动而抒情化的描写,也不是对自然形象做单纯的外在观察,实际上是创造丰富的说话态度,对一切事物充满无常性忧郁的作品的气氛;作者在谈这些事情时,与民众紧密结合且用简朴的旋律表现,这些事情和作品的主题加在一起,对于世代转变期前后的社会状况、都市生活的狭窄,以及战争将要来临的不祥预感,期望求得解脱的年轻人当然会向往大自然,就和这样的情绪相互吻合。而且在这篇作品里,能看到黑塞其他作品中找不到的深藏忧愁的幽默感。我们对描述尼密康村居民的情形,一定会联想到葛特弗利德·克勒的《塞尔特文的人们》(1858~1874)。和黑塞的其他作品一样,也能看出有黑塞本人的自传性要素;但在另一方面,男主角佩特也是年轻克勒的肖像画,喻为他的《绿色哈印里希》(1855),甚至于称为“绿色佩特”。此外,在本作品中也可看出黑塞日后作品发展的雏形。“以前只是单方面地和大地或动植物来往,没能使我对社会性的能力有所觉醒。”这正表示了作者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探讨的开始,“恋爱或声望也不能使我成为对最后幸福的向往”,把自己看成是“流浪者的喜悦”,从他的《乡愁》展望他的整个作品时,显示和他自己本身内在的路是相连的。和波比的生活使人想到以后的“奉献”的模式,音乐家理查虽然还没有采取纯粹的形式,但卡蒙晋德的对比者是支撑黑塞作品的两极原理的一极,两个人的友情关系,是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男人之间的友情模式的先驱。伯父肯拉德一再的失败,但仍旧努力进行下一步的研究,被看成是浪漫派给予很高评价的创造精神的浪漫性寓言:他在湖水上驾驶的帆船,是和“云”的形象一样,象征着对永恒事物的憧憬。

新潮文库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