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篇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第4/28页)

“是的,开普勒本质上是个理论家 ;但这个如今 神圣而庄严的称号在古代却是一种极度轻蔑的称呼。只是到了今天 世人才开始感激那个非凡的老人——才开始应和他那首用语言奏出的预言式的、诗一般的、令人难忘的狂想曲。对我而言,”那位不知名的写信人继续道,“我甚至一想到那段话语心中便会燃起一团圣火,我觉得即使把那段话重复千遍万遍我也听不够:——在结束这封信之际,让我们再把这段话欣赏一遍:——

我不在乎我的作品是现在被人读还是由子孙后代来读。既然上帝花了六千年来等一位观察者,我可以花上一个世纪来等待读者。我赢了。我已经偷了古埃及人的黄金秘密。我将纵容我神圣的愤怒。”[20]

这封即使不说是大言不惭但也令人莫名其妙的信就抄到这里[21] ;也许从任何方面对这位写信人——不管他是谁——的想象加以评论都是愚蠢的行为,这些想象不说是标新立异,至少也是想入非非,与我们这个时代举世公认并根深蒂固的观点完全对立。所以,还是让我们继续探讨我们本来的主题——宇宙 。

这个主题允许在两种讨论模式中选择一种:——我们可以从近到远 或由远而近 。前者从我们自己的着眼点开始——即从我们居住的地球开始——推延到太阳系其他行星——然后到太阳——再从太阳到银河系——最后穿过其他河外星系无限地向远处追溯;后者则从我们所能想象的无限远的某一点开始,最后回到人类的居住地。通常——也就是说在一般关于天文学的论著中——除了某些例外,第一种模式常被采用:——这显然是因为那些论著的目的仅仅在于天文学上的事实 和原理,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就是从因近在眼前而已知的范围逐渐延伸至因遥远而变得模糊的空间。但为了达到我现在的目的——即要使读者能够像是从远方看上一眼那样对个体 的宇宙有个清晰的概念——更可取的模式显然应该是从大处到小处——从中心到边缘(如果我们能确定一个中心)——从开始到结束(如果我们能想象出一个开端),不过以这种模式展现一幅景象很难(如果并非不可能)让不谙天文学的读者完全理解诸如与量有关的一些问题——量的意思是多少、大小和远近。

鉴于此,清楚明了——易于理解,在各个方面都是我整体构想的主要特征。对一些重要论题,我宁肯不厌其详地啰唆也不愿留下丝毫晦涩。不过深奥难懂并非是与主题有关的一种特性。凡适当循序渐进者均可轻而易举地读懂本文。仅仅是因为我们要走的微分学之路有个别地方尚未铺上踏脚石,所以涉及微分学的问题读起来不像所罗门·西索先生[22] 的十四行诗那么好懂。

所以,为了消除所有会导致误解的可能,我认为可以一开始就假定读者甚至对天文学上非常明显的事实似乎也一无所知。在使上述两种讨论模式结合的过程中,我打算利用它们各自特有的优点——尤其要利用必然会作为这种打算之结果而出现的细节上的相互作用 。在用由远而近的模式开始之同时,我将随时准备回头去追溯前文已提及的那些有关量 的问题。

那就让我们马上从那个最纯粹的字眼“无限”开始。如“上帝”“精神”和其他一些几乎在所有语言中都有其对应词的字眼一样,“无限”所表达的绝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为概念而进行的一种努力。它代表对一种不可能的概念所进行的有可能的尝试。人类需要一个字眼来指示这种努力的方向 ——指示那片永远遮蔽着这种尝试之目标 的乌云。总之,人类需要一个字眼,凭着这个字眼,一个人可以立刻把他自己与另一个人联系起来,与人类智力的某一倾向 联系起来。“无限 ”这个字眼从这种需要中产生,所以它代表的只是一种思想的思想 。

至于现在所考虑的那个 无限——即空间之无限——我们常常听人说“其概念被心灵承认——默许——接受——因为接受‘有限’这个概念更加困难”。但这不过是连远古那些深刻的思想家们也偶尔乐于用来欺骗自己 的那些说法之一。这个说法的诡辩性就潜藏在“困难”这个词中。我们被告知,“心灵接受‘无限 ’这个概念,因为它发现要接受有限 空间之概念更为困难 ”。要是这个命题被正式提出 ,其荒谬性马上就会昭然若揭。显而易见,这个实例中说的不仅仅是困难 。如果依这个断言之本意而不加诡辩,它想说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心灵接受‘无限’这个概念,因为接受有限空间之概念更不可能 。”

读者肯定一眼就能看出,要理性 来决定的问题并不是两种说法各自的可信性——也不是两个论点各自的正确性——这是一个两种概念直接冲突的问题,两个概念均被宣布为不可能,理智 认为其中一个能够被接受,因为要接受另一个更不可能 。选择并非是在两种困难性之间;——而完全是被认为 在两种不可能性之间。困难性有大小之分——但不可能性则无多少之别:——正如我们那位大言不惭的写信人已经说过的一样。一件工作的困难性可以或大或小;但其可能性或者不可能性则不然:——这里没有程度。推倒安第斯山也许比推倒一座蚁山更困难 ;但使一座山的物质湮灭则不可能比使另一座山的物质湮灭更不可能 。一个人跳十英尺高的难度会比他跳二十英尺高的难度更小,但他跳上月球的不可能性不会比他跳上天狼星的不可能性少一分一毫。

既然这一切不容争辩;既然心灵只能在两种不可能的概念中进行选择;既然一种不可能性不能比另一种不可能性更大,因而也说不上哪一种更可取的问题;那么,那些不仅以已经提到过的理由,而且用“无限 ”这个假定的概念本身为依据而坚持认为人类接受“无限”这个概念的哲学家们,显然就是在证明一件不可能的事为可能的事,其证明方法就是证明另一件同样不可能的事是多么的不可能。读者肯定会说这是一派胡言;也许是一派胡言:——实际上我认为这简直是胡说八道——不过我放弃把这些胡言乱语据为己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