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4/7页)

“哦,克劳德。”教授说道。

“别‘哦,克劳德’,这么说又有什么?不是冒犯你,艾弗里,巧得很,那本书里的美国老兄读起来让人猜想是一个深柜的同性恋哩。”

“只有自己是同性恋才嗅得出对方是同性恋。”斯坦说道。

“这本书谁写的?是诺埃尔·考沃德(10)吗?别搞错了,作者可是派尔(11)。你们听到派尔这名,还笑得起来吗?这本书是一本亲共的书,或者至少是一本反美国的书,怎么说都行,一回事。”克劳德挥动着手,一会指“书墙”,一会指家具,一会指整个客厅,或许是指装修布置精美到位的整个屋子。“他曾经是共产分子,不敢相信吧?”

“你说斯坦?”我说道。

“不,不是斯坦。你是共产分子吗,斯坦?我想你不是。”

克劳德既然说不是斯坦,那就是教授啰。我望着教授,他耸耸肩。“在你这个年纪,”他一只胳膊搂着斯坦双肩,说道,“我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我当时很有激情,一心想改变这个世界。共产主义跟许多其他主义一样诱惑我。”

“他现在就在诱惑我。”斯坦捏捏教授手,说道。我起了点鸡皮疙瘩。在我眼里,教授是可以行走的思想。将他看作一具肉体,或是,看到他还真是肉体,不管怎样,我很不舒服。

“你后悔过曾是共产分子吗,教授?”

“没有,我没后悔过。没有那一次误入歧途,我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我。”

“我不明白,先生。”

他轻轻一笑。“我想,你可以称我为一个重生的美国人。这听起来矛盾。有的听似矛盾的东西其实并不矛盾。比如,我若从过去几十年血腥历史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捍卫自由,必需强力,这种强力只有美国才能提供。在美国,连我们在大学里做事都有目的。我们将最好东西教授给你们,目的不仅是让世界了解美国,这方面我一直鼓励你们做,更重要的是捍卫美国。”

我呷了一口威士忌。酒闻着有烟熏味;入口柔顺,有泥炭与老橡木味,在淡淡欧亚甘草味的衬托下更加明显,还有无形的苏格兰人阳刚之气的浓缩精华。我喜欢喝不掺兑的苏格兰威士忌,如我喜欢最真实的我。不幸的是,不打折扣的真实,如一瓶难求的十八年纯麦芽酿造的苏格兰威士忌,代价昂贵。“那些没有学到最好东西的人怎么办?”我问教授,“假如我们没法教授他们这些东西,或者,假如他们不愿我们教授他们这些东西,怎么办?”

教授若有所思看着手中呈黄铜色的威士忌。“我以为,你和克劳德,从事你们这行,见过太多你说的这种人了。我很难一下子回答你的问题,只能说,你说的这种情形一直存在。第一个知道如何用火的穴居人,因为懂用火了,便认定生活在黑暗的其他穴居人野蛮无知。自那时起,文明与野蛮便是两个对立物——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野蛮人。”

文明与野蛮最是泾渭分明。可是,该怎么看杀酒仙少校这件事?这是一次意义简单的野蛮行动,还是一次推进革命文明的意义复杂的行动?答案只能是后者,一次充满矛盾、与我们时代相符的行动。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带来各种各样矛盾,并且会因为这些矛盾分崩离析,不过前提是有人行动起来。黑格尔说过,正确与错误对立不是悲剧,悲剧是正确与正确冲突,后者是一种两难选择,但凡想参与历史进程的人不可能回避这样的选择。少校活着有他的道理,而我杀他也有我的道理。问题是,杀少校的道理真成其为道理吗?将近午夜,克劳德和我离开了教授家。一路上,好几次,我想与他说说这个让我良心不安的问题。分手前,我俩站在路边抽着烟。这时,我才问他一个我想象母亲也会问我的问题:“如果他真无辜,怎么办?”

克劳德让我看他吐了一个烟圈。“没有无辜的人。尤其是干我们这行的人。你认为,他手上不可能沾有别人的血吗?他过去可是负责辨别亲越共者,完全可能辨错。这事以前发生过。再说,假如他自己亲越共,那么肯定会辨错,因为他会故意为之。”

“这我肯定不知道了。”

“是无辜还是有罪,这是个大难题。站在这一层面看,我们都无辜;站在另一层面看,我们又都有罪。所谓原罪,讲的不就是这个道理?”

“说得很对。”我说道。我俩握握手,分开了。将自己的道德困惑讲给别人听,如将自己家里拌嘴争吵讲给别人听一样,教人感到乏味。毕竟,除非局内人,局外人不会真有兴趣。在杀少校一事上,很显然,除了酒仙少校,只有我是局内人。可谁想听他有什么想法?克劳德也算给了我一个消弭良心不安的办法,或者,至少给了我一个借口。可是,我不忍心告诉克劳德,不能用他的办法或借口。原罪说对于我而言实在是老一套,要知道,生我的父亲可是每次弥撒上都会说到原罪哩。

第二天晚上,我便开始跟踪少校。周日,第二周连续五天,从五月到六月底,我一般先将车停在离少校上班的加油站半个街区远的地方,等到晚八点他下班。每天下班后,他拎着午餐盒,慢腾腾走着回家。他每次拐过第一个弯,我便发动车,开到那个弯口,停住车,盯着他走过第一个街区。他家离加油站仅隔三个街区,这段路让身轻体健的人走,快的话不用五分钟,但他约需十一分钟。因此,跟踪时,我得与他保持至少一个街区的距离。连续六周,他雷打不动地这么回家,精准如绿头鸭迁徙。沿路经过邻近一片公寓楼,公寓楼外观极其沉闷,了无生气。他家在一栋小小两层楼里,楼里还住有三户人家,楼前是小车停泊处,有四个车位。跟踪期间,我发现,一个车位空到很晚,其他三个车位停有小车;三辆小车车尾护杠瘪陷松垮,看似上年纪的公车司机的屁股。酒仙少校家在的二楼向外突出,两排卧室窗户正对街道,投下的阴影隐没了停泊处小车。晚八点十一分左右,二楼卧室窗户如同阴郁的眼睛,开着,但拉上了窗帘;亮灯的只有其中一个窗户。头两个周日,我将车停在拐角处,盯着少校,看他转向停泊处,消失在阴影里。第三四个周日,我不再从加油站开始跟踪,而是在离他家半个街区的地方候着,借助车后视镜盯梢,直到他消失于停泊处阴影带。阴影带里是一条小径,通到他家楼下。前四个周日,一旦他消失在阴影带里,我便开车回家。第五六个周日,他消失在阴影带里后,我依然候在车里。晚十点,停在第四个车位上的小车回来了。这辆车,跟其他三辆车一样又旧又破。司机是一个华人男子,看着疲惫不堪,穿油渍斑斑的厨师服,拎着油油的纸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