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常新的契诃夫(第5/5页)

但是,这种平平淡淡的生活剧为什么能打动观众、能“抓牢我的魂魄”呢?奥妙在哪里?这是因为,在他的戏里有一种潜在的精神、一种特有的情绪在起作用。正是它沟通了作家、剧中人物和观众三者的心灵。我们看到,契诃夫剧作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生活的失败者,都是想过美好生活而不得的人物。而这种“想过美好生活而不得”的根本原因又是现实本身造成的。因此,在契诃夫的剧本中,戏剧冲突主要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不是天使与恶魔之间的冲突,而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外在世界的冲突。契诃夫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被生活、被环境压得喘不过气来,苦闷不堪、痛苦万分的人。他们怨恨黑暗的、非人的现实,憧憬美好的生活。“再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这一喊声正是许多作品的基调,也是契诃夫营造的一种戏剧心理场。这种情绪一旦传达出来,就能使观众和读者产生心灵的感应。这也许就是契诃夫戏剧艺术的奥妙之处。

无主题、无主角、无激烈的性格冲突——这种三无手法却恰恰打破了欧洲传统戏剧的规则。难怪有人称契诃夫是戏剧革新家,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契诃夫的戏剧创作有很多特点,很多创新,而“三无”则可以说是他戏剧艺术的最基本的特点,也是他艺术革新的实质所在。

李辉凡


  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1卷第327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2. ◎《契诃夫论文学》,第126页。​

  3. ◎同上,第35页。​

  4. ◎同上,第144页。​

  5. ◎《契诃夫论文学》,第152、154页。​

  6. ◎《契诃夫论文学》,第144、243页。​

  7. ◎高尔基《论文学·续集》,第4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8. ◎曹禺:《日出》跋。​

  9. ◎《契诃夫论文学》,第420页。​

  10. ◎契诃夫说过:“我要与众不同:不描写一个坏蛋,也不描写一个天使。”(《契诃夫论文学》,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