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第3/3页)

整个一生之中,我都在乏味地观察着窗外事物的发展,我知道最终我们将无路可走,我知道痛苦是事物本质中所固有的东西,它根深蒂固,不管我们是行善还是作恶,我们都将一直受到它的吸引,就像飞蛾扑火一样。我们的肉欲、我们最隐蔽的性幻想、我们的哲理、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我们的友谊、我们的创造力、我们意欲照顾他人的想法,其实质都是一种潜藏起来了的欲望,即施加更多的痛苦并承受更多的痛苦。《创世记》中有一节惊世骇俗的经文如此写道:“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53]也许这节经文的意思是这样的:

承受痛苦。

施加痛苦。

怜悯他人。

承受痛苦愈多,则怜悯愈多。

于人于己均是如此。

施加痛苦是你的欲望,你应该去压制它。

压制?可是,尽管我曾接受过“去压制”这样的训导,但那个巨大的阴影却早已潜入了我这颗高贵而理智的心。去压制,这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是压制,那又是什么呢?镇压。压抑。然后去怜悯,去解放,以便为下一次更好地压制作准备。压制?压制痛苦?痛苦本身就是一种制度。

这一切多么滑稽。我们面临着一个如此拙劣的玩笑。如此平庸粗俗,反反复复。

阿扎赖亚最喜欢的谚语是什么?“只有尝过失败滋味的人才能品出胜利的甘美。”失败?胜利?不,谢谢你。我只想知道如何能够减轻痛苦,哪怕只是减轻一点点,哪怕只能减轻一次。通过隐居?禁欲主义?还是通过语言?或者恰恰相反,通过无知的痴狂、肉欲的放纵,或是对世事充耳不闻,只对血腥感兴趣?我多么希望我能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马太称之为“无目的的航行”,在他看来,这不是因为它没有生理价值,而仅仅是因为它的功能不为我们所知。

和往常一样,约里克是对的。在那个冬日的夜晚,这个绝不会自我放纵的人居然一眼就看出那个带着一脸怪相、表情可疑又歇斯底里、喋喋不休的男孩身上有一种很特别的东西,经过栽培,也许有朝一日还会完成伟大的事业,甚至还可能为我们带来福分。但是,约里克是怎样发现的呢?我的诚实驱使我承认,如果换作我的话,如果当时我是书记,我很有可能立刻就把阿扎赖亚撵回黑夜之中去了,不管是出于谨慎、目光短浅,还是内心的厌烦,或者仅仅是出于厌恶。

是什么样的神奇力量使约里克以自己的方式,又使丽蒙娜或许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接纳了阿扎赖亚?我希望我知道这些。但是我不知道。我很抱歉。我不得不就此搁笔了,因为夜已经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