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 三岛由纪夫猜想(第2/2页)



我猜想三岛是一个十分看重名利的人,他远没有中国旧文人那种超脱的淡泊的心境(绝大多数中国旧文人的淡泊心境也是无可奈何的产物。他也是一个很在意评论家说好说坏的。写完《春雪》、《奔马》后,他心中忐忑不安,直到得到了川端康成的激赏,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写完《晓寺》后,评论家保持着沉默,他便愤愤不平地对国外的知音发牢。由此可见,三岛是一个很不自信的作家,评论家的吹捧会让他得意忘形,评论家的贬低又会使他灰心丧气,甚至恼。三岛并不完全相信自己的文学才。他的自信心还不如中国当代的许多文学少年,当然那些文学少年的狂言壮语也许是夜行少年为了抵抗恐惧而发出的号叫——壮胆而已——底气却很虚。我猜想三岛并不总是文思如潮,下笔千言,他也有写不出来的时。写不出来,他就带着一群年轻人到国民自卫队里去接受军事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学,因为小说,并不是因为他对天皇有多么的忠。三岛努力地想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威武的、有着远大政治理想和崇高信仰的角色,实则是想借此来吸引浅薄的评论家和好起哄的民众的目光,骨子里是想用这样的非文学的手段,为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做广。他最后的剖腹自杀更是做了一个巨大的广告,一个极其成功、代价昂贵的大广。从他的头颅落地那一刻起,一道血光就把他的全部的文学和他的整个的人生照亮。从此三岛和三岛的文学就永垂不朽。三岛的亲近政治是他的文学手段,是他的戏,但演戏久了,感情难免投入,最后就有点弄假成真的意思。其实,如果是真的要效忠天皇,何必要等到写完《丰饶之海》再去剖腹?国家和天皇不是比一部小说要重要得多吗?但三岛的过人之处就是他把这戏演到了极致,使你无法不相。大多数祭起口号或是旗帜的作家在目的实现之后,马上就会转。所以三岛毕竟是了不起。

我猜想三岛临终前是很犹豫。从根本上说,他并不想。他很爱这个世界,但口号喊得太响亮了,不死就无法向世人交。所以三岛是个老实人,是个很有良心的人,其实,你不剖腹谁又能管得着你?

我猜想三岛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看到他死后的情景,他一定千百次地想象着他剖腹后举世轰动的情景,想象着死后他的文学受到世界文坛关注的情。他也许常常会被这些情景感动得热泪盈眶,但热泪盈罢,遗憾更加沉。这是无法子两全的事,要想实现这些目的,必须死,但死了后就无法看到这些情。于是他在死前把一切都安排得很妥当,为妻子留下遗言,将腕上的名表赠送给追随自己的同党,如果这样为了天皇义无反顾地去献身,大概也没有闲心去思考并办理这些鸡毛蒜皮的琐事。

三岛一生,写了那么多作品,干了那么多事情,最后又以那样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好像非常复杂,但其实很简。三岛是为了文学生,为了文学。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他的政治活动骨子里是文学的和为了文学。研究三岛必须从文学出发,用文学的观点和文学的方法,任何非文学的方法都会曲解三。三岛是个具有七情六欲的人,但那最后的一刀却使他成了。

三岛本来没有什么难解的地方,但也是那最后的一刀使他成了一个巨大的谜。但几十年后,我们还要开会来研究他,谜底也就解开。他要的就是这个效。

作为一个作家,三岛是杰出的,杰出的作家并非三岛一人,但敢于往自己的肚子上捅刀子的作家就只有三岛一人。

这样的灵魂是不能安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