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撤退之后,英国人干什么去了?(第2/3页)

8月15日,发现在空战中丝毫占不到便宜的戈林宣布当天为“鹰日”。那一天,德国空军出动2000多架次,为整个“不列颠空战”中最多的一次——整个英伦三岛上空,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纳粹作战飞机机群。

但是,那天的战果是:英国皇家空军以损失34架飞机的代价,击落了德国75架飞机。

“喷火”式战斗机

1940年8月23日,“不列颠空战”第一阶段宣告结束,德国人几乎每天都出动1000架次以上的作战飞机,却换来了这样一个结果:德国损失290架飞机,而英国人只损失了114架。

按照希特勒下达的指示,1940年9月15日,德国的登陆部队应该开始发动进攻了。

德国准备登陆英伦三岛的驳船在法国布洛涅港等待

但英国的空军根本没被打垮。

4

1940年8月24日,“不列颠空战”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了。

英国人发现自己明显开始吃力起来——德国人改变战术了。

在经过第一阶段的激烈绞杀之后,德国人发现了一个问题:英国飞机越打越多。

这就是英国人的第二个优势:工业制造能力。

一场战争,只要没有速战速决,说到底,就是拼双方的国家制造能力和动员能力。这也是后来山本五十六即便偷袭珍珠港成功之后,却依旧如履薄冰的原因——美国的制造能力实在太强了。

而英国虽然在“一战”后元气大伤,但毕竟还是老牌帝国主义强国,工业制造能力的基础仍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1940年7月,整个英国皇家空军只有1300架作战飞机,而到了8月,一个月之内,工厂就生产了1600架作战飞机(其中包括470架“飓风”和“喷火”战斗机)。

英国人在“不列颠空战”中的另一大主力:“飓风”式战斗机

面对这样一个情况,德国空军决定转移轰炸目标——轰炸英国空军的基地和所有飞机制造厂。

这真正戳到了英国人的痛处——英国皇家空军开始为了保护飞机制造厂疲于奔命。后来很多人分析,如果不是英国人有一个秘密武器,“不列颠空战”可能打到第二阶段,英国空军就完全被摧垮了。

这个“秘密武器”,就是英国人关键的第三个优势:雷达。

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就着手了能够24小时监控本土空域的计划。1935年,英国无线电工程师沃森·瓦特利用无线电波在传播途中遇到金属物体就会“反弹”的原理,把无线电探测原理变为一门实用技术——虽然这门技术对“不列颠空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直到1943年,它才获得了正式称号——“雷达”。

“雷达”对英国皇家空军的最大帮助就在于,它能准确地预判和监测到德国纳粹空军何时飞临英伦三岛的空中警戒线,从而让皇家空军的飞机能在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时刻起飞迎敌。

英国当时的雷达天线铁塔

但即便有“雷达”的帮助,英国人在第二阶段也开始有点撑不住了。

在第二阶段,德军每天出动飞机都在1000架次以上,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时一天就要出动几次,精疲力尽。而地面的维修人员日夜抢修,很多人直接晕倒在工作现场。

更要紧的是,开战以来,英军已有103名飞行员阵亡,128名重伤,伤亡总数占全部飞行员的四分之一。在富有经验的飞行骨干大量伤亡的情况下,一些20岁左右的青年就已经算是老牌飞行员了。

在第二阶段,尽管德军损失了352架飞机,但英国皇家空军也有195架飞机被击落,171架被重创——同一时间里,由于飞机制造厂被持续轰炸,英国生产出的新飞机加上修复的飞机总数只有269架。

更新的飞机数量已经抵不上损耗的飞机数量了。

更致命的是,英国南部5个最重要的机场都被严重破坏,7个空军指挥中心被摧毁了6个。

连丘吉尔后来都不得不承认:在那段时间,胜利似乎在离我们远去。

虽然德国空军的损失数量更大,但它的整体数量优势开始发挥出来,再这样耗下去,英国人肯定会被拖垮。

谁也没有想到,8月24日,12架德国轰炸机,阴差阳错地改变了战局。

5

1940年8月24日这一天,12架执行轰炸任务的德国轰炸机在英伦三岛上空迷航了。

虽然迷失了方向,但敬业的德国人坚持要把飞机携带的炸弹扔完才肯返航。于是,他们就找了一座大城市的市中心,让炸弹倾泻而下。

那座城市,就是伦敦。

丘吉尔震怒了。就好比两个人打架,说好不打脸的,其中一个人先抽了对方一个耳光。

8月25日,按照丘吉尔的指示,81架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飞临柏林上空,丢下了报复性的炸弹。

虽然对柏林造成的伤害微乎其微,但就像日本当初本土被中国飞机撒传单一样,对德国人造成的心灵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元首向我们保证过的家园,居然遭到了别国的轰炸。

而且,丘吉尔还不肯罢休,在8月28日和8月31日又两次空袭柏林。

这回轮到希特勒震怒了。

9月3日,戈林召开参谋长会议,传达了元首的指示:从9月7日开始,德国空袭的轰炸重点转为伦敦——希特勒已经放出话来:“如果英国人投下一吨炸弹,德国空军就要十倍、百倍乃至千倍回报!”

但这道命令就像希特勒在敦刻尔克下令停止追击一样,又成了一个战略失误。

从9月7日开始,连续一周,德国空军开始不分昼夜地向伦敦发动空袭,整个伦敦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这个时候,英国人的第四个优势就显示了出来——这个优势,其实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都有——保家卫国的意志。

整个“二战”期间,在英伦三岛之外,英国人的作战意志实在是有待商榷,但一旦战火烧到了本土,作为被侵略的一方,所有英国人保卫自己家园的斗志被瞬时点燃——尽管希特勒原本以为轰炸伦敦能让英国人屈服。

在伦敦被轰炸过的废墟上,英国人为了表示自己没有被吓倒,很多店铺白天照常营业。一家裁缝店在空袭中照样挂出了“今日照常营业”的招牌,经过一夜轰炸,人们在第二天看到了裁缝店的招牌换成了“今日更加要照常营业”。

伦敦大轰炸中被搜寻到的幸存者